发达传媒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的祛魅。借助各种短视频,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看遍世界景色,爱琴海的静谧优美、伊斯坦布尔的雄伟都可以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世界对我们似乎已没有秘密可言。不过,孙瑜的这部《等候一阵流浪的风》告诉我们,我们通过视频看到的世界只是表象,而地球上不同地域的真相和秘密,则永远和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有关。作为孙瑜游历多国的产品,《等候一阵流浪的风》向我们呈现了她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隐秘和故事。
作为一个作家,孙瑜的关注点和普通游客显然不同,她不会急于去打卡一个个景点,以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她更关心的是自己到过的地区,在或平静或紧张的局势下,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所以她会关注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的变迁,会去寻找帕慕克为融合现实与虚幻而建构的纯真博物馆,会关注伊朗女性的头巾问题和伊朗人的饮酒问题,也会去寻找“圣城”耶路撒冷的多义与复杂。显然,孙瑜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这部作品中,她笔下那些不同地区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神采飞扬。
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看世界的过程中,孙瑜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她不是以寻找“他者”的眼光,把与自身不同的世界视作奇观,而是努力去探寻每一种生活样态背后的逻辑,从而向我们呈现她所发现的另一个世界。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书中关于印度恒河的书写。恒河对于印度人的重要性,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同样耳熟能详的还有印度人对恒河的使用。他们一方面把这条河视作圣河,另一方面,却又可以把吃喝拉撒都安排在恒河中,把焚烧的以及未被焚烧的尸体都放入恒河。对于这种状况,我们显然难以理解。但在孙瑜的游历中,她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行为视为落后。她一方面指出,“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那或许是不用火化的怀孕妇女和儿童,抑或是无钱火化的穷人。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仍会将骨灰撒在恒河里。再加上24小时不停火的烧尸庙的骨灰都是撒在恒河里,如此年复一年,恒河水已严重污染”,“恒河水中不知掺杂了多少污垢和排泄物,但印度人还是毫不在乎地在里面清洗自己的身体和口腔,毫不在乎地取水引用”,另一方面,却并没有就此将印度人“脸谱化”,而是深入其中,指出恒河和印度本身的复杂性。恒河虽然污染严重,但是经常饮用恒河水的印度教徒却很少中毒或得病,那些常年在恒河中沐浴的教徒大多寿命在百岁以上,且很少患病。这显然超出了我们现代防疫科学的解释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看上去很荒唐的饮用、沐浴恒河水的行为,却带给印度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给这个民族带来信仰的力量。在恒河水中的沐浴,以及漂浮其中的尸体,则消解着人类面对生死时的恐惧。作家对印度的观察、对恒河的解读,带给我们关于生命本身的思考。
当然,不仅仅是印度,在这部书中,耶路撒冷、克什米尔、埃及、尼泊尔等都成为作家考察的对象。她不会因为这些地区的贫穷或富裕而先验地给人贴上标签,而是以平等谦卑的姿态,深入到这些地域的具体生活之中,寻找表象之下的逻辑,进而为我们带来她寻找到的表象之下的故事。
如果要给孙瑜的这部书寻找一个写作立场的话,我认为是她始终在强调人类精神的健康。三百年前,笛卡尔、牛顿等人开始强调科学精神和理性价值,开启了人类启蒙理性之路,极大解放了人的创造力,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不过,这条开启人类新纪元的道路,日后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怀特海认为人类身上存在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力量,一种表现为宗教的虔诚、道德的完善、审美的玄思、艺术的感悟,一种表现为精确的观察、逻辑的推理、严格的控制、有效的操作。人类对理性的片面强调,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类失去对宗教虔诚和道德完善的追求,而更加注重用理性进行精确计算。查尔斯·哈珀指出,现代社会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强调竞争与民主,强调专业与效率……人人只关注个人当下的权利、需求与幸福”。舍勒也指出,现代人已经形成善于经济、精于计算的人格。我们从日常生活也可以观察到,在我们这个时代,物质追求成为很多人的终极追求,工具理性恶性膨胀,个人利益的计算被强化到极致。这也直接带来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作家显然并不认同这种被物欲扭曲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物欲至上、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的商品拜物教现象,作家也做出了批判。
在这部书中,作家书写了一系列的人物,其中既有她浓墨重彩描绘的特蕾莎修女,也有生活状况没有那么富足却依然快乐的克什米尔人、尼泊尔人、埃及人“布鲁斯南”、红海渔夫迪度和英俊儒雅的“博士”农民。在讲述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时,作家表示出了充分的尊敬;对处于贫困之中的尼泊尔人和克什米尔人,作家也表示了尊重和认可。作家的评价体系不是世俗的物质标准,而是精神是否健康和伟大。无论是特蕾莎修女,还是克什米尔人、尼泊尔人,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所以不会为外部世界所蛊惑,生活得平静而坚定。正如作家在尼泊尔,虽然看到了尼泊尔的贫穷,但作家更能看到的是这个国度在“诸神并容”的宗教生态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友善,看到每个人眼中呈现出的清澈与善良。而对快乐的埃及人“布鲁斯南”、红海渔夫迪度的书写,似乎又向我们展示着关于快乐生命的真谛所在。通过对这些人的书写,作家在展示不同地域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表达着她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等候一阵流浪的风》带给了我们世界的旖旎风光,讲述了作家发掘出的世界上不同地域生活表象下的故事,也呈现了作家游历世界过程中的感悟。游历世界的过程,其实也是作家寻找自我、遇见自我的过程,是她对生命、对世界展开思考的过程。作家在向我们展示她所看到的世界的同时,其实也向我们展示了她自己。而我们在领略作家所见所闻所感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反思我们的日常生活,反思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