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形象诗学的开拓与中国形象的建构

□姚文放

《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徐放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

中国文化形象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艺立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文化自信高度,主动参与塑造和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伟大实践征程,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学术研究领域,徐放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的出版,以“国家形象建构”的主旨为文艺理论研究创立了一个响亮的、闪光的品牌,从而在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为文艺学学科开拓了“形象诗学”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

该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概念进行了精准界定和深入开掘。全书从中西“形象”概念的溯源和辨析开始,接着对“形象”在文艺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行论述,继而对“中国国家形象”概念的内涵进行辨析,进而对“中国国家形象”作出定位,最终对“文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厘定。从而将全书聚焦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充分而又准确地揭示出来。

该著通过对“形象诗学”的深入探讨为国家形象建构奠定了坚实而新颖的学术基础。该著在对国内已有的“形象诗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形象诗学”体系:一是形象诗学的研究对象,从范围、类型、地域、层次、特质等五个方面呈现其多元化的样态。二是形象诗学的逻辑框架,提出了包括形象定位、形象追踪、形象修复、形象塑造、形象借鉴、形象接受、形象传播在内的“形象七论”。三是形象诗学的审美特殊性,即它是生动形象、感性具体的艺术化呈现;它是历史的,也是审美的;它是想象的,也是现实的;它是个性化呈现;它是历史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和未来理想性的统一。四是形象诗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复杂性,包括内地(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作家艺术家。五是多重形象关系,包括他者形象/自我形象,历史形象/现实形象等。以上对于“形象诗学”体系如此丰富而又新颖的构想是以往的研究中不常见的。

该著作为“理论篇”理念的贯彻,同时也作为“理论篇”观点的支撑,设计了“文学篇”“影视篇”“域外篇”三篇,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在当代文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开掘了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和文学管理中的崭新意义。譬如“域外篇”从域外选取了赛珍珠的小说、李安的电影、韩国的中国形象片、美国的动画片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对其建构和呈现的中国形象“另眼相看”,进行“镜像式”的分析探究,深掘出另一层新的意义,这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该著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理论建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特别是“理论篇”的核心内容,在界定了有关概念以后,揭示了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诉求、现实性诉求、理想性诉求等三种属性;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自我”与“他者”;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内在机理,包括功能机理、创作机理、表达机理、接受机理等。其中多处特别见出深厚的理论功力:譬如通过文艺进行国家形象建构包括对外与对内“双重功能”的观点,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对外影响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对内凝聚、对内提升”的问题;再如通过文艺进行中国形象建构有别于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在这方面的定性研究,而是突出其审美特殊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又如借鉴运用“主体性/主体间性”、“自我/他者”等理论分析在实践中推进“自我建构/他者建构”的积极效应。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形象诗学论域内讨论如何以文艺的方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进而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艺话语和叙事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使命。上述诸多方面丰富、充实而又具体、细致的内容,赋予了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这一意义重大的未竟事业以全新的内涵。不言而喻,该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不懈追求和卓著建树对于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中国形象,回到中国问题,推进中国学术”的历史必然要求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回应,显示了这一研究成果深广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2023-08-28 □姚文放 1 1 文艺报 content71467.html 1 形象诗学的开拓与中国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