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当技术进步遭遇思维惯性

□星 河

刘书亮的《数字技术的发展盲区——浅谈工作与生活中的那些“技术返祖”》一文,仿佛让我的思绪在瞬间返回到30年前,随后再遍历着30年的历程一步步走回来……

我开始写作时还没有电脑,是名副其实的“爬格子”。我为刊物撰写专栏,但刊物问世有基本周期,将成稿交给编辑后,最快也要4个月后发表——问题不在编辑审稿的时间,而在(铅字)排版与印刷的时间。

然后就有了电脑,有了打印机,可以邮寄打印稿。其实电脑的出现,最大的好处还不是文字清晰,而是方便作者反复修改。但当时的出版行业与作者工具的进步并不匹配,很多报刊依旧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

再发展下去就有了激光照排,排版工人从繁重的铅排工作中解脱出来。有些出版社要求作者交打印稿时再交一张磁盘——1.44M的小磁盘,已经比1.2M的大磁盘容量大了,而现在的U盘动辄就是几个T。不过当年的排版系统需要一系列命令,就连各种字体都要加注专业符号,非专业人士很难操作。所以那时打字员是个吃香的职业,很多学者手写了文章花钱请打字员录入排版。

再然后就有了互联网,有了电子邮箱,有了网络传递文件,有了线上修改系统……所以当书亮这样的年轻人遭遇传统规则时,一定感到极其难受。

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相比于技术进步,我们的生活往往会严重滞后。事实上技术进步永远不是改变社会状态的必然因素(尽管是关键因素),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导向。每当一项先进技术出现后,它都需要等待人类社会很久很久。

20世纪90年代,银行开办“通存通兑”业务,在一家储蓄所存钱可以在其他储蓄所取款。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觉得匪夷所思,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在银行系统刚联网时,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创举,要知道,此前存取款甚至需要三名营业员经手。北航储蓄所是全北京第一家开办这一业务的,编号001。为此我兴奋不已,拿着存折当信用卡,在全市各地存钱取钱,但经常遭到营业员的质疑——不是在这里存的为什么要在这里取?

21世纪初,我被动员在网上购买一件商品,过程出奇的费劲。我哀叹网络购物之繁琐,但对方告诉我:等到线上支付普及后就方便了。我心想,开玩笑,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啊?然而很快,线上支付迅速普及,网上购物快捷便利,现在几乎全部生活用品都来自网购。

但当某项新技术过快进入生活时,还会引发不同工具并行的情况。现代汽车问世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但我小时候,北京的街道上还是各种交通工具混行——除了人力自行车和三轮车,马路上并驾齐驱地跑着汽车、摩托、手扶拖拉机甚至马车。40年过去,马车在城市的街道上已经彻底消失了。

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更让人们宛如生活在迥异的不同时代。如今,单位通过银行发放工资后,我母亲还是要在发薪日去银行取出现金,直到今天她仍用现金购物。而一个明显的对照例子是,我与一名大学生吃过自助后,餐厅退给他的押金是300元现金,他拿在手里近乎惶恐,直到我把现金收下并通过微信转给他他才安心,他说他出门从来不带一点现金。

智能手机刚出现时我极为抗拒,坚持使用传统手机,但为了不成为书亮文中那种给人“带来许多不便”的联系人,我只得再携带一个平板电脑使用微信。然而很快,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让我不得不缴械投降,尤其是当我站在路边伸手半天却叫不到一辆出租车时。

其实书亮还忘了一件事。当各出版社与报刊社都采用网上打款的方式支付版税和稿酬时,前些年,有些报纸的作者依旧会收到邮政汇款单。对这种残存的余晖我怀有一丝温情,仿佛它是与昔日的联系纽带;但作为网上支付一代的书亮却完全无法接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稿费都由我代收,我再从网上转给他。

事实上,很多东西之所以没有改变,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有时是因为守旧的老人,有时仅仅是因为固有的惰性。书亮遇到的情况,可能是出版社内部确实具有实际意义的要求,可能是传统编辑的习惯,也可能就是尚未有人意识到这些要求早已过时的惯性使然。但这种惯性并非毫无意义,也许正是由于技术无法实时地掌控社会走向,才保证了人类文明相对平稳的发展。

2023-09-13 □星 河 1 1 文艺报 content71666.html 1 当技术进步遭遇思维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