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一条或蜿蜒或笔直的路从深深浅浅的色彩中跳脱出来,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它通往水库,指向田间,更标识着大地、远方和劳动……这条路也是艺术家、作家铁扬八十八载艺术人生的象征。在范迪安看来,“那条通往远方的路,带我们朝向星辰大海,同时也是坚守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的大路。”9月10日,“路之歌:铁扬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诸迪宣布展览开幕。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副主席吴为山、分党组书记马锋辉,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徐永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艺术家铁扬分别致辞。开幕式上,铁扬向清华艺博馆捐赠了《打莜麦》等8幅作品。开幕式由清华艺博馆副馆长李哲主持。“情感与表现:铁扬艺术展学术研讨会”随后举行。艺术家、评论家邵大箴、陈坚、陈池瑜、祁海峰、丁宁、马琳、张淳、尚辉、徐虹等出席活动。
这是一个艺术与文学相互碰撞、激发的场合,更是一位几十年来埋头躬耕的劳动者晾晒收成的时节,用铁扬自己的话来说,年轻时总觉得画家所以为画家,是靠了他们超常的智慧。待到画得有把年纪时才发现画家那劳动者的本质。艺术史上记录的首先是他们的劳动轨迹。劳动也再次开发着他们的智慧。“作为劳动者的我从艺术这条路上走过来,我的劳动轨迹自然也会定格在我所走过的路上。”
谈及展览名为“路之歌”的缘由,铁扬表示:“我常到塞外坝上画写生,看到蜿蜒在草原上的路,想到我们古代先民曾在这条路上唱着低沉的歌走着。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人们还是在这条路上唱着歌走着,但这首歌主旋律高昂,催人奋进。我怀着对这路的崇敬,对历史的崇敬,画过多幅题名为《路之歌》的画,对路的起敬,便是对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肃然起敬。”
从15岁不知用什么颜料画下的第一幅画,到2023年新创作的《收获》《草原仲夏》等作品,“劳动者”铁扬一直立足中国大地,其创作饱含生命的色彩。正如范迪安所说,铁扬以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敏感,体察时代所带来的变化,记录生活中许多细节。他调动了丰富的艺术感情和艺术语言来表达芸芸众生,观众能够看到一位艺术家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怀注入笔端,而这些情怀和生命意识又如何强烈地从画面上生发出来。
吴为山说,铁扬把人生、历史、艺术、自然作为自己的舞台,其中有灯光、人物、故事、情景,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抓住了生命最有力量的瞬间。这种特殊的敏锐来自于文学和艺术的双重滋养,是对生命、生活、历史有所触动后融入诗情的表达,其内里澎湃着生命的力量和感动。
研讨会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铁扬对于家乡土地的真挚热爱,对日常生活的入微观察,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的大胆探索,以及在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上所作出的贡献。大家谈到,铁扬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冀中平原是他生活和创作的地方,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他将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宁静呈现出来,为中国乡土题材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又从西方表现主义中获益良多,因此其作品不拘泥于对具体对象的描绘,而更注重自由自在的内心表达。大家还谈到,舞台设计、文学创作让铁扬的艺术世界更加坚实、广阔。与此同时,文学创作也同他的绘画之间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上有交织,而且在情感表达与审美观念上都有共通之处,使其在色彩、叙事、情境等方面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创造力,最终完成了“求真、向善、尚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