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界一直对作为民俗研究基础的资料搜集非常重视,钟敬文早就提出民间文艺学研究中资料学的重要性,强调“我们的资料是要通过田野作业去获得的”“应注意到用文献学的方法来搜集资料”,提出了“民俗资料学”的概念。民俗资料学对民俗资料的界定与分类关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浩如烟海的以各类形式、各类媒介存在,掌握在各个人群中的鲜活资料,将其纳入整体的学术视野进行观照,回归到民俗学“资料之学”的初心,对于学科积极回馈社会、发挥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山东卷》的过程中,编纂团队发现山东的神话资料相对匮乏,“三套集成”县卷本较难收集,收集上来的县卷本中神话文本又相对较少。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团队有意识地吸收民俗资料学的学术理念,赴青岛、聊城、济南、菏泽、济宁、泰安、枣庄、潍坊、临沂、烟台、威海、德州等地考察神话在当下社会的实际存续状况,在民俗资料学的视野下更加广泛地搜集神话资料,为编纂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打下了基础。
《大系·神话·山东卷》主要是对转化为文字的“现代民间口传神话”进行搜集整理,但《大系》还同时在编选标准上提出了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要求,“入选作品必须在地区、民族、内容、形式、风格、类型等方面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民族风格和口承传统与特点”。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不只是“三套集成”县卷本中收录有神话文本,在很多其他文本中也能发现较为鲜活的神话文本,虽然并不是所有与“神话”有关的文本都被采录,但它们作为民俗资料对于“提供更多准确翔实的资料和鲜活透彻的个案”,以使编者对山东神话的整体状貌和地域特点有更宏观的了解和认知确是有积极意义的。概括说来,编纂团队主要从以下材料中搜集和整理神话文本。
一、正式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记载山东神话的已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在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还没有开展之前,就有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搜集到包括神话在内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这类资料如董均伦、江源伉俪出版的《找姑鸟》《奇异的宝花》《聊斋汊子》等均有对神话的收录,这些神话文本搜集整理质量高、代表性强,代表了山东神话口承文本的较高水平。第二类是陆续出版的“三套集成”县卷本、省卷本。县卷本分布在不同年代出版,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呈现出一个总体特点:除了专业机构集中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外,其他书籍均是出版时间越靠后,神话文本附带的讲述者、采录整理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等信息缺失越多。但总体来说,这些神话文本基本是文化工作者从民间采集而来,具有明显的口承神话特点,还是较为理想的可选项。第三类是进入21世纪后,各地出版的有关民间文学书籍。这一时期出版的书籍较少在民俗学理论的指导下编纂完成,因此编纂质量不一。
二、未出版的“三套集成”资料。由于多方面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县卷本成果有很多并没有出版,大多只是被结集印刷,以“资料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编纂团队在对山东省各县市的民间故事县卷本进行搜集过程中,共找到未出版的故事集成县卷本150余本,其中收录有“神话”文本的有60多本。这些县卷本中的故事文本虽然也有“组织化”“脱域化”等表现,但仍然“具有完整的自在的学术价值,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元文本和多种可能性”,也为山东神话留下了最为鲜活直观的口承资料。绝大多数县卷本中的神话文本为当时民间文学工作者从民间采录而来,客观反映了山东神话的实际传承状况。有少部分文本具有“借鉴”“创作”等倾向,需要进行一定的甄别、遴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县编纂人员对“神话”概念的理解不一,很多当时被列入“神话”类别之下的文本从狭义神话概念去审视的话并非“神话”,很多是“神话”的文本被列入“传说”等分类中,需要编纂团队细致阅读文本,从全书中进行筛选。如在山东流传很广的“二郎担山赶太阳”“牛的来历”“麦子为啥一个穗”等神话大都是在“传说”的类别下被找到的。
三、地方史志。要系统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状貌,就必须收集当地的史志资料并进行阅读和学习。山东很多神话质素就是在地方史志中被保存下来的,后来在合适时机被后代人唤醒,以民间文学、文化景观、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山东神话在地方史志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神话质素,如神话人物、神话遗迹、地方风物等方式零星被记载在明清以来的县志中,这些记载成为后来人们进行口头讲述与文化生产的重要依托,是神话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脉所在;一种是在新修的行业志、村志中对具体神话文本的保留,如《济南水利漫话》就收录了“舜井”这一则文本,潍坊市《崔家村志》收录了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磨祖石嬷嬷的故事”。这些被记载于史志中的神话质素或文本对于丰富山东神话的多样性具有一定价值。
四、口头文本。这里所说的口头文本是指经过当代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训练的学者或收集者进入到当代百姓生活中采录整理的神话文本,在《大系·神话·山东卷》中,这类文本是除“三套集成”县卷本中的神话文本外,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文本。自2009年开始,编纂团队就开始对山东神话进行零星的学术调研,2021年接受中国民协委托编纂山东神话卷的任务后,开始较为系统地调研山东神话的口承状况,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口承神话文本。编纂团队先后对阳谷蚩尤陵、巨野蚩尤冢、曹县火神庙、菏泽祖源文化研究院、烟台蓬莱阁、青岛韩家民俗村、诸城舜庙、青州东夷文化园、寒亭嫦娥塑像等地进行了学术考察,寻找神话讲述者30余人,搜集整理神话文本80多篇。编纂团队还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组织学生调研自己家乡的神话,并将其转换为文字文本,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大学生搜集整理了10余篇质量较高的神话文本。
五、报纸上的文本。一些报纸为了传播与弘扬地域文化也会“发表”一些神话作品。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神话文本,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播性和被权威“背书”的过程,也经历了地方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审视与检验,具备了地方文化认同的特征。因此,编纂团队也遴选了一些作品收入《大系》之中。如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黄帝诞生”“黄帝好学”,发表于《大众日报》的“黄水干了立人烟”,发表于《济宁日报》的“尧王坟”“舜耕历山”等。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是指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的过程中,地方搜集整理的神话文本。如枣庄的女娲神话,济南历下区、潍坊诸城市的大舜传说,菏泽牡丹区的尧舜传说,宁阳县的大禹治水传说等。编纂团队从非遗申报文件中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神话文本,如“盐宗夙沙氏煮海水成盐的传说”“玉帝尝盐”等。
此外,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编纂团队还对与神话相关的考古图像、庙宇壁画、神灵塑像、现代墙画、数字文本、数字影像等承载神话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数字媒介等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对传统庙宇和陵墓、地方风物、现代景观、文化标识等与神话有关的事项进行了实地探访,这些工作对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从学术上自觉以动态和开放的视角,特别是在整体时间观和流动的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和神话学提供了支撑。
(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山东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