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中学开始,我读《杜甫全集》,读鲁迅,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歌梦想。1976年,我在台湾第一次读到艾青、臧克家的诗,受到很大震撼,由此找到了为普通劳动者创作叙事诗的方向。”日前,台湾诗人詹澈携其新作《方寸之地》在京与诗人欧阳江河对谈时这样说道。
詹澈,原名詹朝立,生于台湾彰化县,著有《土地请站起来说话》《手的历史》等多部作品。《方寸之地》是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三本简体诗集,共收录其独创的“五五诗体”诗100首。
诗集发布当天还举办了“大地亲情”两岸诗歌分享研讨会。活动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指导,九州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诗刊》社、北京市西城区台办协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局长黄文涛、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王振宇、《诗刊》主编李少君、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副主任蒋好书等参加活动。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詹澈诗歌中的叙事方式和精神品质,认为詹澈的诗歌立足本土、介入现实,对于劳动的现实描摹细腻生动,对人间疾苦有深度关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对于“五五诗体”的尝试,是对中国绵延千年的古典诗歌格律的现代化探索,体现出诗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追求。大家认为,两岸诗歌创作中都有关于土地和人民的共同主题,两岸诗人都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及文化信仰。通过深入研讨交流,必将为两岸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前,詹澈还专程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访,捐赠其106部诗作手稿,签名捐赠其19部作品、纪录影像光盘1张。他参观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作家书房展,认真观摩了陈映真、柏杨、林海音、余光中等台湾作家的手稿,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留下一段题词:“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学往前走的一个堡垒与驿站,是文学史的海洋。台湾文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幸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存留作品。”(刘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