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乡书》,书名古朴,封面憨拙,目录朴素。如果你被这些蒙蔽了,你将错过很多:开放前卫,古典现代,哲理玄想,奇观风物……最重要的,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迸射。
从宇宙、历史和梦境,再到足球和爱情,作者丰富的内心,如阳光下的海潮汹涌而来。这本散文集是喻大翔40多年的作品精选,作者是我的好友,认识他不知不觉已有20年光阴。记得有次聚餐他曾说,他的文化理想就是打通古今,当时听了很受触动——这也是我的理想。读了《六乡书》,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理想对我来说只是想想而已,他却是真的在付诸实践,喜的是我和他产生了强烈共鸣。
丰富的维度,使得《六乡书》很难用“学者散文”来界定。整本书的内容都融汇在“故乡、情乡、心乡、衣乡、学乡、他乡”的框架里——生而为人,大都有相似的“六乡”。作者擅用高度浓缩的表达来切入感性话题,如“容服丽且妍”的“衣乡”系列,从贴身衣物进入到哲学、美学的层次。“衣”可不是简单的物质,作者展现了文化视野下的霓裳羽衣舞,强调“衣”和宇宙的主体(人)及宇宙的客体(物)紧密相关,由服饰拓展到心理学、民俗学、政治学、宗教学乃至体育学,揆古察今,精彩纷呈。
《六乡书》是天马行空的,而天马行空首先需要体力。体育是作者在诗书之外的热爱,而足球是爱中之爱:“当今的比赛,没有哪一种比足球更迷人。”狂热的足球迷们,看到《足球的童话》《足球革命》和《服饰与体育学》,一定兴奋不已。作者用激情和智慧的童话,玩转足球与人生。足球,“它的光芒照亮了这世界所有空间和心间的黑暗”,“在跑动中还不能充分表现自我的人,在走动中就会丧失自我”。旋转的足球在他笔下,与思想和故事共舞。
作者本人也在像运动员一样四处“奔跑”,足迹从木兰乡村到繁华都市,从远东海湾到大洋彼岸。苍天似乎总是厚爱这位奔跑者,在《几回梦里到故乡》中,他记录了传统的消亡与流逝,留下了传统村落的审美遗迹。在《陈从周二题“龙潭”》里,他因无意中看到园林大家的两次题书而大喜过望。《黄山醉月》里,他有幸遇到黄山奇景“犀牛望月”,那种慢品月光之酒的韵味氤氲迷人。《奇潮记》里的钱塘潮气势惊人,文章颇具明清小品之风,又像一篇微型志异小说。《九华山醉雾》用戏剧的方式,把扑朔迷离的雾写得如痴如醉。
作者行文和用词富于诗的创造性,在《投降》《骑车》诸篇中,都能看到这种诗语和冲动的力量。想象打仗的段落(《投降》),骑车冲锋暴雨的段落(《骑车》),勇猛酣畅,这才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他的激情犹如冬火,可以燃烧生命,又如晚霞,可以燃烧心灵。
然而,热烈的作者,有时又像荒野中的沙粒,粗粝孤独。《28岁,我知道什么》极其坦诚,体现出撕裂自己的痛苦。《私语六题》让人想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中娟秀者和男人的对话处理非常巧妙。《梦话》充满形而上的哲思,在梦的穿越中反射现实压力,处处听到灵魂的野草被风吹乱的声音。我在想作者是如何从梦中艰难返回的——最终依靠的是文化的力量。凭借文化的力量,作者由自身的灵魂挣扎,进入到共情众生的开阔视野。与此同时,洞察的远见、温情的讽喻乃至犀利的批判也纷至沓来。《所谓写作学》提到:“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和后现代时代,没有好的写作,一定是步履艰难的。”在“拼写作拼文化”的今天,作者20多年前的预见性令人叹服。
作者将情理融于一体的文章,莫过于他写文人的“学乡”散文。谈及殷夫的诗作《想》,他以拓展的比较,为这首“神话般的叙事抒情诗”提供了一个独特角度,并用精到的阐释,分析殷夫18岁写的这首诗是对但丁《神曲》的中国化改编。如果作者没有广博的阅读量,不可能这么快找到二者的关联。
《文学史上的同济人》一文,严谨学识和审美鉴赏并重。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作者凭借文学感知大胆猜测,如谈到文采风流的冯至时,他分析了刊物《芥舟》未署名的“刊头语”之妙,且不说是否为冯至手笔,这种品鉴的过程已令人陶醉。写文人,对“文中文”的摘取很见功力,他撷采的引文也是画龙点睛,尤其是引用冯至1946年《山水·后记》中写朴质原野的段落,植物在寂寞中生长、向上、忍耐的力量和品格,读之让人双眼湿润。
学养和品位的沉淀,使得作者拥有了好笔致,如写金庸的《菊未黄时花难期》,开篇从联句古风跳到香港中环,仿佛电影镜头切换。和金庸先生单独会面的20分钟,从人跳跃到物,忙里偷闲,更是从容淡定的大家笔法。《西子湾畔访余光中》,描写和余光中先生合影,以合影背景里梵高的自画像为坐标,写合影中的余光中和自己,也是艺术的好手笔。
跟随作者的神思,宽衣、奔跑、跨界、逍遥,如鲲化为鹏,鹏“怒而飞”,飞到天马行空的九万里之外。《六乡书》最重要的思想核心所在,就是作者对于“灵宙”的生命谈。
写于1999年的《灵宙五重奏》极其超前,描绘了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交响曲,纵天入地,玄思妙想。《文心雕龙》言“庄周述道以翱翔”,作者“述道以翱翔”的思想,在这篇文章里展现得酣畅淋漓。他的“灵宙论”和老庄智慧古今呼应,用当代人的表达,用极凝练的方式阐释了老庄之“道”,阐释了“一”和“有”“无”的循环关系,非常通透。作者在“有”与“无”的辩证中,提出了“物思维”和“人思维”两个概念,强调“物自在”和“人自身”是同等重要的“灵”,物也是生命,平等慈悲之心跃然纸上。
在2002年出版的《用生命拥抱文化》里,作者已经清晰呈现了自然生命、文化生命、文本生命的三圈四维结构分剖图,论述学者散文“以多圈、多维、多向、多层构成特定时间、空间和心间中的独特精神体系”。我想,在《六乡书》里,他是真的做到了“用生命拥抱文化”。
梦、美、情、思、史、道,以《致母亲》开头的《六乡书》,所有的故事、描绘和思考,都如晚霞般绚烂。让我们为之笑、为之泪、为之叹、为之思吧,希望它们不再是“精神与美的自我珍藏”。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