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天心的儿童散文集《滚太阳》以儿童的视角还原了作者在山东德州的童年,从儿时美味到乡村美好,全面呈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这些丰富而鲜活的记忆是属于作者的,是属于儿童的,也是属于你我的。《滚太阳》中书写的乡村生动如昨,我们的童年也未曾远去。
作品中有着“童年情形”的力量。作者在《滚太阳》中写下,自己的文学启蒙是奶奶蒲扇里生长的故事,是大姑讲的民间传说……莫问天心的童年伴随着长辈的讲述,也伴随着读书。小学二、三年级“连蒙带猜”读鲁迅、《聊斋志异》等,既激发着孩童的创造力,也让读书成为她钟爱的生活内容。
“我常常会在地里张望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那遥远的地平线。小小的脑瓜里对地平线那边充满好奇,也常常疑惑怎样才能走到地平线那边去。”童年时代的作者总想走到地平线那边,看看地平线那边有什么。随着年岁渐长,她不停读书、不断写作,终于看到了“地平线那边”的风景,却遗忘了“地平线这边”的童年时光。童年“拔草”“浇地”的鲁西北,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平原,流淌在莫问天心的文字里,向读者敞开了广阔的世界。
作品是“儿童本位”的书写实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曾经是听故事的孩子,又是为大家讲故事的成人,他们承担着治愈心灵的责任。在《滚太阳》里尽是童趣、童真,“回到童年”的莫问天心以一篇篇散文还原自己儿时的生活,让孩子们跟随着她的笔触,进入一个有些陌生的童年世界。作家书写自己的童年,讲给一代代儿童,其表达应是儿童本位的,也是对孩子的、童年的声音保持敏感的。在儿童的天性里,主要是顽皮、好奇,是对自然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期待。《滚太阳》的童年有对玩具的喜爱,也有对美食的着迷,这些富有趣味的记忆能够穿越时光,激发今天孩子的玩兴和味蕾。写童年的《滚太阳》,语言是平实的,修辞是朴素的,作者也没有刻意“放低身段”,说所谓的“孩子话”,而是以平等的视角,与孩子交流对生活、对事物的体味。读着这些亲切而简洁的叙说,儿童会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细节,从中生发出自己的理解。
作品体现了写作者回到童年的共情。“每个大人都曾是个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小王子》曾经这样说给世人听。莫问天心认为,“或许生命就是个和解的过程,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对于每个人而言,成长都是一个和解的过程,童年既是我们成年后幸福的基础,也是时时给予我们养分的土壤。孩子终将长大,童年终将远去。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用心去体会、感受,而这颗心就是童心。
作品以文字歌颂养育自己的土地。好的儿童文学是创造美、呈现美的,在叙述中建构审美和情感认同。对乡土、家园的书写,能够跨越岁月、对抗时间,让我们找到自己在文化中的位置。莫问天心在《滚太阳》中,全景呈现了鲁西北的生活:在《麦子芬芳》里,是麦收的“不浪漫”,“家家户户都在‘虎口夺粮’”,是“靠天吃饭”的苦楚。“那一年麦季,雨下得时间特别长,好多人家的麦子都发霉了”;在《棉花地里的风》里,是传统农耕的辛劳,“一垄棉花摘下来,手背早已被棉枝和棉桃角扎得一道道血痕,指甲周围也戗起了小刺”;《停电啦》带我们回到停电是日常的年代,“停电了也不准放学的,都自己拿着蜡烛、煤油灯等”……《滚太阳》中的童年叙说是一种情景再现,以个体的视角,从鲁西北乡村的过往出发,讲述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是怎样走到了今天。40多年间砥砺前行,中国城乡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对巨变中的“不变”,作家的感触是敏锐的。走得再远,走到更美好的未来,也不忘传统,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是读书与写作的价值。
(作者系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