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的长篇儿童小说《星星点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描摹出大战前的遵义城,勾勒出那段特殊岁月的历史图景。作品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再回顾、再展望、再纪念。
《星星点灯》将故事置于长征的宏大背景之下,拉开历史厚重的帷幕。从少年儿童白云飞、朱古力、金湘玉、江万水、孙达胜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写起,孩子们读书、写作业,打赌、玩耍,找标语、送情报、转移红军墓,自由组队,又分分合合,在遵义城的“三街六巷”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因遵义这座古老的城市而生动鲜活。红军进入遵义城前,孩子们并没有独立的渠道了解红军的消息,但他们会在大人那里察言观色,在街头巷尾打听小道消息。红军进城后,他们积极参加舆论宣传,使红军的政策主张深入人心,虽然不能敏锐地觉察历史风云的变幻,却又时时处处被裹挟其中。书中并没有用大篇幅渲染战争与血腥,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烽火硝烟的岁月和浴血奋战的场景。作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入微,用情用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吸引人们跟随人物的命运轨迹展开思考,描绘了少年儿童的率真与纯朴,展示了革命前辈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
作品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多年来,周敏对少年儿童成长小说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对这一领域的创作有深刻把控。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儿童文学始终保有敬畏和虔诚之心,将真挚的情感倾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格林童话中,镜子的“美丑”取决于人的内心。文学用镜子观照内心,以内心映照镜子。作家内心的成色,决定作品的高度。与其他儿童小说相比,《星星点灯》更关注儿童本位与儿童视角,通过白三爷、刘瞎子、八叔等成人的穿针引线,表达对孩子们成长的关注,并赋予温暖、真挚的关爱。书中描写的“白云飞们”在保护红军司号员小山的过程中,与“团副”何有余斗智斗勇,集体制定“作战计划”,当敌人到仙客来山洞搜捕小山时,随着“红军来了”的喊声,红军的冲锋号也吹响了,仿佛是在何有余耳畔引爆的手榴弹,他叫着:“红军爷爷饶命”,脚下一滑,跌入江中……小山摸着白云飞手中的红星,说红星会为咱们点灯的。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滋润了少年儿童,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成人。
这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在没有见到红军之前,遵义城谣言四起,传说红军是红头发、绿眼睛,杀人放火……而红军进入遵义城仅仅一天多时间,城里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各种标语口号,从“中国革命”到“抗日反帝”,从“工农政权”到“新苏区”,让人们体会到红军是要让工人、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很快,在栖凤街十来岁的孩子们中间,就流行起用红军的口号来比拼的游戏,还组织了“团体擂台赛”,通过宣传讲述红军的政策主张,增添对红军的好感——他们真的是做到了“不拿群众一点东西”“买卖按照市场价”“秋毫无犯”、让大家“安居乐业”的。红军在遵义停留的时间并不长,随着队伍的离开,越来越多人的心里,都生出了一种恋恋不舍之情。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红军队伍的与众不同,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了红军。
阅读这部作品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中国革命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文学的功用之一是将那些过往放回历史的时空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思想,使其再度绽放。当年红军播撒的种子,自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系作家、评论家,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