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与大家在这一特殊的时刻、在茅盾先生的故乡桐乡相聚,共同探讨有关文学的议题。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和蓬勃进步,为广大作家提供了丰沃的创作土地,我们理应深存感念。
今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这一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新时代文艺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们为何而写?若要放到宏观的层面来谈,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当我们满怀深情地在脚下这片大地上踽踽独行时,历史洪流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瞬间,那些艰难的非常时刻,那些藏于百年历史间关于这个世界的消息,或许都已慢慢浮现。
在每一次我们关于文学的再实践、再创造之时,新的时代思想、社会理念、人文精神会融合进来,世界呈现出新的视角与侧面,就如同风通过树叶被赋形。这些或许都该被视作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扎根在人民的生活,我们的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书写,归根到底是要打通人民之间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从而真正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文化连接心灵,艺术沟通世界。当我开始写作时,我才慢慢地认识到,写什么,是因为我感到有什么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小说是我们挽留什么的努力。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中西古今思潮汇聚,那些风云际会的时代传说,那些风华绝代的人物事迹,以及那些画面斑驳的历史影像,作为秘密战线斗争故事的背景,唤起人探寻、遐想和虚构的无限热情。
就《千里江山图》这本小说的写作准备和写作过程而言,我如初学者一般,放下闪烁其词、省略、虚写,重新用上最大的敬意,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小说领域,从头至尾将其视为一次全新的学习过程。不敢妄言对历史进行激活、重述、重塑,小说视角所及的图像,关于梦境的神游或者重大革命历史的探究,关乎理想,关乎青春,也关乎着短暂而精彩的生命。
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时常想到荷马,想到他的返乡之路和史诗,想到叶芝的那句话:悲剧正是开始于荷马,而荷马就是一个瞎子。时常也会想到布莱希特,他对情境和陌生化的思考。也会想到戏剧《哥本哈根》,想到历史上那些隐秘的时刻,人们怎样置身于几乎无法克服的黑暗之中。时常也会想到莎翁,那种认为讲述别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的方法。间或会想到萨特,他笔下的戏剧,关于禁闭和思想对立的争论。想到卡尔维诺,他的一部关于年轻的游击队员被囚禁的小说。有时也想到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那逆流而上的灼烈的旅程。想到那些烈士如何看待百年以后有人尝试在上海的街道上重塑他们的身姿。想到无数艰难的时刻,比一部小说的写作更加艰难的时时刻刻。
也正是在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获得一个契机,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传统,重新认识外国文学的影响,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一次机密的行动,也是一次返乡之旅,一次对未来的展望之行。这部小说涉及了上海、南京、广州三个城市,通过小说的叙事旅程回溯时代的风貌,通过街巷、饮食、视觉和味觉唤起乡愁和城市的记忆,唤起对家国命运最深切的痛楚,对大变革时代的拥抱和体悟。旗帜飘扬,时钟嘀嗒,一切都迫在眉睫,普通的年轻战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充满危险的旅程。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那些隐姓埋名的烈士,那些以假名出生入死的烈士已经长眠地下。缅怀他们,记述他们的事迹,使其传之久远,其旨意正是内在于文明的结构之中。江山千里,绵延不息,它们最终都会创造出光芒万丈的奇迹,被永久留在无名的信笺之上,存放在每一位后来者的心间。而我也在忐忑与感念中,将这封小说之信重新进行了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