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飞《录音带之谜》(中篇小说),《当代》2023年第4期,责编徐晨亮
经济转轨、军工厂、无聊的生活是小说中悬疑案件发生的背景,但作者是在安顿好一切细节、人物、情感之后,才在小说后半段“录音带”和“望远镜”的协助下,让枪击案连同不可逆转的命运一并登场。同样,解谜的过程也是“随遇而安”的,正因为这种“缓”,在最后一刻,当嫌疑人在案件中那个最重要的动作被揭开时,才会瞬间拥有掷人于冰水之中的巨大力量。这是作者首次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与其说它建构了一个不甚复杂的悬疑故事,倒不如说作者通过记忆找寻素材,让读者看到一个曾经无比巨大坚固的总体性是如何震碎,又是如何自我弥合的。
(推介人:聂梦)
苏宁《西郊陆家》(中篇小说),《芙蓉》2023年第4期,责编杨晓澜
小说讲述了县城郊外一个普通人家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在这个叫做“果园”的地方,陆家一家人秉持朴实耐劳的人生信条,为自己、为家人挣得每天的口粮。他们眼中的好日子不过是“欢喜的一天过去,再一天也有欢喜”。然而,如此简单质朴的愿望往往很难实现。尽管陆家的人“个个是犟的”,但是在与生活的角力中一个个败下阵来。不知道作者创作时是否想到了七八十年前作家师陀的《果园城记》,不管怎样,苏宁笔下的“果园”以及那些“果园里出来的人”,依然是当下“一切这种中国小城”以及“一切这种中国小城里出来的人”的代表。
(推介人:宋嵩)
尹学芸《弃供》(中篇小说),《万松浦》2023年第5期,责编王月峰
小说有着雍容清直的叙事品相,借主人公韩小伡在世俗与信仰间的心思摆荡,将时代大潮中人心的变异写得丝丝入扣。小说中,穆师傅投奔独觉寺而来,他虔诚礼佛,在他的示范之下,韩小伡也渐有虔敬之心。一场爱情的变故扭转了韩小伡的人生轨迹,虽然他仍然尊重穆师傅,但对金钱和实利的算计开始占据上风。若干年后,韩小伡当上了寺院管委会的主任。穆师傅坐化而归,被居士们弃供的佛像先是堆满寺院,后又被打造成新的消费景观。扰攘不安的韩小伡自己也拿捏不准,他心中到底是佛更重还是俗更重,他会是穆师傅之后的那个“独觉”者吗?这个问题也指向了所有的读者。
(推介人:马兵)
须一瓜《去云那边》(中篇小说),《收获》2023年第5期,责编谢锦
小说起始写的是人间的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人物被束缚在由劳累、厌倦和嫉妒围成的世界里,无论怎么挣扎都很难透出一口气。由孩子看云开始,封闭的叙事空间开始敞开,活动其间的人物也随之舒展,压抑感得到了缓解,被日常挤压得近乎行尸走肉的身体恢复了活力,人们重新拥有了交流和亲近的愿望。狭窄的人间和瑰丽的云彩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者枯燥乏味,后者舒卷如意,作者把二者置放在主要人物身上,并借由他们的行动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牢牢绾合在一起。就此,人间的生活里透进了瑰丽的光,而云彩也就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推介人:黄德海)
鲍磊《猫科动物》(短篇小说),《民族文学》2023年第7期,责编郭金达、吉力力
小说通过影影绰绰的回忆来引出故事,讲述小说中的“我”与蒙古族女孩杨塔娜曾经的恋情,以及通过最后的无疾而终,表达出“我”的怅然若失。小说不断呈现“我”和塔娜情感依恋中难以磨灭的瞬间,同时,回忆也有创伤性的一面。塔娜最后为了钱而移情别恋,一直让“我”没有办法释然。但多年后,“我”终于发现,身上有一股狠劲的塔娜终于写起了小说,由此证明,所谓“喂不熟”的猫科动物,它的神秘失踪并不是绝情出走,有时也可能是在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而这恰恰是小说最令人感念的地方。
(推介人:徐刚)
黄平《英魂阵》(短篇小说),《作家》2023年第8期,责编谭广超
小说讲了一个发生在辽宁的抗战故事,随着叙述的层层推进,离奇惊悚的楔子中营造出来的骗局,在黄平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中逐渐浮出水面,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将上海和东北两个空间叠印在一起,也将两个对革命的践行方式有着不同理解,却能共赴国难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评论家黄平深谙小说的叙事美学,在不长的篇幅里,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年俗风光、饮食街景、神秘久远的稗闻野史,与抗日志士的理想信念、前仆后继、共御外辱的勇气和决心彼此交织,既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回应了叙事人在题记中交代的写作初衷:把故事整理出来,告慰前辈的英魂。
(推介人:郭冰茹)
崔故《生枝》(短篇小说),《人民文学》2023年第9期,责编梁豪
小说如何与现实挂钩?如何深度介入现实?文学又是如何对现实拥有预言式的掌控力?在《生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答案。作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生活线,另一条线索是文学线,“我”与文学同行一起探讨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并将丢心的事放置于小说当中,借助文学的想象力来探寻真相,从而将这两条线索巧妙地合二为一,并最终各得其所。《生枝》体现了作者“小说就是魔法化了的现实”的创作理念,是一篇在现实主义外衣下充满奇崛想象力与缜密逻辑力的,集现实、魔幻、悬疑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推介人:陈涛)
徐则臣《中央公园的斯宾诺莎》(短篇小说),《十月》2023年第5期,责编季亚娅
小说的主人公老冯是美国K大唯一的华人教授,这位研究康德的专家被人称为“中央公园的斯宾诺莎”。小说展现了老冯独居异国他乡的生存境遇:爱情的匮乏,亲情的缺位,他乡的孤寂,以及母语的乡愁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精心设计的“桃色圈套”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留在美国而不惜抛妻弃子,这在人们看来是一个典型的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桥段。然而如今,当这个故事被重新讲述时,当事人一方内心的万般丘壑却惊人地呈现了出来。这里展现的是一代人对世界的“奔赴”以及这种“奔赴”的悲惨后续,它无疑为我们关于“世界”的美好想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小说体现出徐则臣在今天对于“在世界中”写作的一种严肃思考。
(推介人:徐刚)
樊健军《榫卯记》(短篇小说),《飞天》2023年第8期,责编晨风
小说写的是每个乡村都会遇到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的世界,嫁人娶亲的热闹,调皮捣蛋的少年,手艺完美的匠人,打鸡骂狗的四邻。在这一切背后,是某些特殊家庭的深痛和隐衷,以及那些被这些深痛隐衷改变的安稳岁月。当然也有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消泯的天然善意,这一切不仅塑造了主人公的性格,也悄然改变着整个乡村的面貌。没有一个人是单独生活在世上的,悲痛的绵延和善意的发散,都属于整体乡村的一部分,樊健军要写的正是这个悲伤和善良交织的世界,既有无限的感喟,也有深深的共情。善良、悲痛和共情缓慢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置身完整世界的样子吧!
(推介人:黄德海)
陈克海《好汉坡》(中篇小说),《民族文学》2023年第9期,责编安殿荣、张金秋
《好汉坡》塑造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村干部的形象。在武陵山区一个偏僻山村里,面对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劳动力大量流失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外地开办废品收购站的小老板颜松茂被推举为村里的当家人。他虽然脾气略显暴躁,不太讲究工作方法,但是仍然尽自己所能地为乡村发展探路,一边恢复生态,一边发展茶叶种植和乡村旅游。作者借纪录片导演的镜头和村里人的讲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有“想法”、有情怀的普通乡村干部的精神风貌。主人公颜松茂就如同渔川村外“好汉坡”上那棵著名的、不屈不挠地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的青冈树一样,是贫瘠、闭塞却有着绿水青山的武陵山区的一条“好汉”。
(推介人:宋嵩)
林森《心海图》(中篇小说),《人民文学》2023年第9期,责编刘汀
小说讲心系故土,讲出走与归来,也讲在时代的浪涛面前,再边缘、再渺小的个体,也难免会被历史的涟漪波及。《心海图》开篇,去国离乡者方延关于山水、流云与空气自带口音的判断即源自体感,它奠定了小说在浪漫之上质实的基调。林森来自海南,他的小说天然带有因地理优势而生出的许多优势,同时又审慎地避开了地域性写作常常出现的“质壁分离”问题:对环境、风俗等作大面积铺陈,但滤镜背后的人与事,却容易放诸四海而皆准。在林森的海洋叙事里,海岛独有的特性——一边对抗自然、一边对抗时间——结实地长在人物身上,个体化的讲述与家族、伦理、时代、历史等大坐标系构成呼应,又反回来同每一个命运的挣扎深刻联结。因此,海洋性既是林森小说创作的形式特征,又是内容特征,特殊与会通,在这里达成共识。
(推介人:宋嵩)
禹风《深处》(中篇小说),《北京文学》2023年第10期,责编侯磊
“潜水”是禹风迷恋的一项运动,通过国界、空间上反复的跨越、沉浮、往返,那些来自潜水经历的特殊质地的生命经验、人性体验,逐渐成为了禹风小说创作的母题,为此他写下了数量众多的小说作品。《深处》就是最新的一篇。潜入海底“深处”,是一种离开、一种弃绝,更是一种逃逸,这赋予了主体脱离日常秩序、重构生命感受、实现想象性的个体自由的机会,由此得以生成德勒兹意义上的“逃逸的文学”。《深处》就产生于这样一条青年人的逃逸线上,集中表达了禹风对于当代社会在欲望、情感、伦理等方面存在的病相和症候的犀利观察。
(推介人:何同彬)
宥予《最好的运气》(短篇小说),《青年文学》2023年第10期,责编张菁
小说保持了青年作家宥予在《撞空》中的叙事耐心和精警的语言品格。小说家的哀矜不是浮在外面的,而是同小说里主人公谷穗的疼痛感牵扯在一处。尤其是小说写谷穗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在列车上心怀戒备又满是憧憬地面对外面的世界。在她沉思或注目的每一个瞬间,都情意深沉又充满克制。“最好的运气”对于谷穗来说是一个讽刺,在逃离骗子的奔跑中,她分不清真与幻,却让读者感受到她对爱的深度渴望和对世界寒凉的拒绝。整体而言,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还有待打磨,但作者捕捉提炼细节的能力,还有他对笔下人物的爱意和哀矜,都让读者对于他的未来有更高的期待。
(推介人:马兵)
叶弥《生活链》(短篇小说),《上海文学》2023年第10期,责编崔欣
《生活链》是一篇从外来者视角写江南小镇上的人情世故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邢老师刚刚搬到小镇,因为要整理花坛,雇用了本地的几个小工,由此牵出三男一女的四人组合。小说虽然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但每个场景表现出来的人物关系都不尽相同,与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流动对应的是,这群靠手艺吃饭的小人物,他们的义气、私心和狡黠。也许对于表现生活而言,悬念和因果逻辑的设计过于技术化,真正重要的是展现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因为很多时候,现实就是以这种不合逻辑、无从理解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推介人:郭冰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