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离生活极切近的一面镜子,从体裁上讲,它具备记录生命轨迹、抒发情感的优势,因而其创作者的基数庞大。在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作者们借文字描绘自己在时代脉搏下的个体经验,或是远去的记忆,或是故乡风物,或是人物命运等,通过不同路径抵达精神深处。纵观本年度原创频道发布的散文作品,基本上呈现出当下文体创作的生态,既有诗意婉约的短章,又有深入开阔的大散文。从题材方面来看,更是百花齐放,呈现出较为丰富的书写面貌。
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占极大比重,但同质化的问题始终存在,我们总是期望作者能深入下去,寻找个性化的表达,使文章不只抒发个人情感,实现自我记录,还能展现出生活的多面、人性的复杂。我们不时也会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它们像沙尘里的明珠,一出现就吸引了编辑的眼睛。如鲁北明月的《清明 清明》,以清明时节回乡为主线,写出了父亲、母亲、外公、小姨等人物跨度几十年的命运,文字在现实与回忆间不断切换,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藏在生活表相之下的深情与遗憾。静河的《尘封的胡同》同样写家族史,则以另一种方式切入,同时融入个人的成长,回忆的气息绵密、悠长,仿佛胡同里的那些人都是镶嵌在作者生命中的琥珀。西贝侯的《疙瘩院记忆》、萧忆的《旧事录》在书写家族故事的同时,融入不同的地域风貌、民俗生活场景,使文字更加宽厚、更具艺术质感。马婷的《血脉》一文,家族中的一段隐秘往事给“我”的成长带来种种疑惑、隐痛,读来让人唏嘘;而作者也让我们看到,“血脉”不仅包含老一辈渴望有男丁延续香火的执念,也有相互之间的谅解、释怀,以及“我”对妹妹的种种牵念,其中的滋味难以言说。
王贺岭在《与大树为邻》中描述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历程,树的姿态与作者本人的心理活动相互映照,又融入与父亲的亲情互动,文字遂有了温暖、飞扬的气质。同样以树作为“药引”的作品还有徐春林的《我家房后有一棵樗树》,讲述了奶奶一生的遭遇,以及村庄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既有现实层面的叙述,又有抽象意义的发散。黄其海的《钢琴贴》从少年时寻觅一支青竹做笛子写到自己的后辈学钢琴,声音、乐器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乏动人之处,也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变迁。
回望故乡、书写故土几乎是所有作家的本能。徐琳的《腾讯地图上那个命名徐家庄的地方》,通过现代通讯工具指认故乡名称,用散文的方式为村庄立传。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故乡做着注解。正如艾华在《乡村鸟窝》中写道,“鸟窝是乡村的一枚印章”“我们也是村上的那些憨鸟,来来去去,天南海北到处飞,却把村庄烙成印章,时时记挂着那里曾经的窝。”红山飞雪的《旷野三章》以破败的景象映衬乡野的无限生机,笔法老道,颇有余味。北方创作的《北方的庄稼》是一首农耕文明的赞歌,写出了中国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苏万娥的《火灰里的童年》以儿童视角书写儿时在故乡用火灰做各种吃食的趣事,表现出乡野生活的勃勃生机。毕海林的《墙根下的缩影》展现的生活景象,事实上是老一代农民的时代缩影。
日常审稿中,游记的数量也较大,但许多作品中并没有“我”,缺少思想情感的介入,要么堆砌资料,要么像导游词,要么就是流水账似的游览记录。其中庞文辉的《写给南浔的组章》别具一格,温润诗意的语言营造出文才涌动的阅读体验。廖彩东的《轻墨杂弹围屋内外》则以一个走访者的视角,书写围屋的现状和历史,扎实深入,没有给人丝毫的隔阂感。陆相华的《穿越呼伦贝尔》通过旅行这条主线,让人不只看到富饶的江山美景,也看到璀璨的历史尘烟,用轻松自然的笔法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富有文化气息的远行。
这几年,生态文学成为一个火热的话题,网站也常见此类作品,如李相奎就以长白山为自己的文字道场,在陆续发布“山居笔记”之后,又以“99次探访生命”为主题书写系列散文,花鸟鱼虫都是他关注、描摹的对象,可见其对大地之上美丽生命的尊重,就像他在《99次探访生命(4):白鹡鸰·金花虫》中所说:“对于美,我俯首帖耳。”徐玉向的《野塘籍春草》也以清雅的文字徐徐展开一幅乡村生态图,那些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切,令人怀念。王向力的《借山而居》表现出一种快速、高效的生活秩序下,退隐山村、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作品,有着灵动精巧的修辞和结构,读来别有一番意味。如欧阳杏蓬的《大地之灯》采用散文诗的笔法描述故乡大地上的人,以真切的体验为生命中的一切隐喻。《耳朵里总养着几只鸟》以一种轻灵的方式表现了嘈杂生活中的抵抗与坚守。靳小倡的《大寒:一朵梅丈量到春天的距离》通过季节,对乡村生活进行了诗意的阐释。李汀的《如虫俯地》分为三个篇章,记述了与虱子有关的记忆、雪天里的流浪者以及一位飞奔的少年,作者擅长从一个简单的情景荡开去,浓墨重彩地剖析事物之间深层联系。
常可看到各种回忆类散文,其中不少作品只展现某段记忆,要么流于泛泛,要么虽然生动质朴,却少了可以深入开掘的内涵。诚然,回忆是文学创作获取素材的重要通道,另有“太阳底下无新事”之说,但陷入单一的叙述,以纯粹忆旧的方式单维度地表现过去的经历,往往显得单薄,也会成为作家艺术拓展的瓶颈。如果能与自我当下的生命状态、思考相融合,作品将会更加立体、深邃。而从临摹记忆到将记忆作为发酵剂,形成包含个人情感、思想的精神图谱,或许正是一个作者从自发写作到自觉写作的转变。
总之,盘点2023年原创频道的散文作品,感觉每位作者都是生活深处的采蜜人,将生活中的一切经历酝酿成文字。我们作为“第一读者”,品尝着这蜜里的甘甜。一年将尽,期望在未来的散文中看到作者们更新的文体意识、更开阔的文学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