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2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苏州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协办的“文学、非虚构与民族记忆:文学与人类学想象”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青年文学研究者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主持。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新方志类写作得到广泛关注,这类写作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别样经验。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是观察当下作家作品的一盏探照灯,有助于作家学者更好认识当代中国和文化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会者在发言中谈到,文学和人类学的沟通交流,可以带来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更为全面地分析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更好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谈及非虚构写作对人类学的启发和影响,大家表示,非虚构写作常采用文学化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叙事方式值得人类学家特别是民族志写作者借鉴和学习,以使研究成果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文学和人类学都是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的学科,都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记忆,通过研究个体的经历、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价值观念、集体记忆等,为构建民族记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青年学者论谈活动于同日举行,丁文、李浴洋、石岸书、邓小燕、罗雅琳、乔敏分别围绕“‘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现代文学研究”和“新时代 新文学 新经典”等主题展开对谈,并与苏州大学师生深入交流。大家认为,几场研讨会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宽了大家对文学的理解,具备较强的当代性和当下性。一系列议题的设置,有意识地将研究者们推向文学现场,面对新经验,展开新思考,为探索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对于青年研究者的成长大有助益。(罗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