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朱鹮,40多年前重新被发现,不仅国家为之一振,且声波遍及地球各个角落。区区鸟类,却成为当时的世界性新闻。我本人作为时事的见证者,也曾为之一喜。时至今日,时光流转,我仍未忘记。今读莫伸、韩红艳、齐安瑾的长篇报告文学《重现的翅膀——中国朱鹮保护纪实》,往事愈加清晰,顿感此书堪称当下同类题材中最为全面、最为翔实,融知识性、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佳撰。它既注重对重大事件的概括,又不吝对生动细节展开具体描述。从其人力、财力投入之大,编印之缜密,更可看出出版方的价值认知和深远目光。
该书在对朱鹮这一物种的历史探源与文化印证方面,在尽力让大众通晓诸事方面,是下了很大心力的。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地让对朱鹮知之甚少的人们,从深度与广度上全面了解朱鹮,识其价值,进而明确它的文化品位。撰写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历史上一些诗人对此物种之讴歌,足见它从观赏到习性,早已被人们所看重,其美学品质也素有渊源。
再者,本书对朱鹮的生存命运从早前到近世做了清晰而透彻的表述,我从中获得的认知是:不仅是一种鸟类、一个物种,只要是温馨美好的事物,在它存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碍或者打击,甚至残酷的绞杀。书中不止一处写到毒蛇对朱鹮的侵凌以及人间的不逞之徒为贪图利欲对它不择手段的捕杀,自然延伸到善与恶之间的对立和状态种种。
丑恶行径对美好事物的虐杀,何尝不是曾经朱鹮不断减少、几近灭绝的重大原由。读此书,总使我经常不断地越出了自然的范畴,即不自觉地感受到某种社会含义,或许正是这种社会含义,才赋予了朱鹮特殊的美学价值,从而自觉地将拯救和保护方视为正义的化身。
书中,作者不吝篇幅对当年的拯救者和迄今的保护者给以极高的评价,始终以真情与至爱肯定他们所做的贡献,我对此也不禁为之深深感动,并认为此为贯穿全书的情感主线。书中不仅写专业人员,对汉中洋县及其周边相关地区的普通民众,也做了不吝笔墨的真切描述。他们的朴素话语和具体行为,同样具有宝贵的意义。他们这样的保护神,是朱鹮这一美好象征之大幸。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今日之中国是一切美好象征发扬光大的良好环境。
《重现的翅膀》的另一特点是文气与语言风格。“文以气为主”,该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正气。虽是报告文学,以叙事为主体,读之仍觉得舒畅淋漓。功夫不在文字上过分雕凿,而重在自然、自如,其中不乏韵致。作者秉有一种充满自信的气度,既然表达的是人间美好的情愫,推介的是稀世美好的事物,便自有一种真言不谬的自信,读之自然也有一种怡然通泰之感。通篇粗细有体,详略有致,该略处要言不繁,宏阔大气;该细处交代翔实,点滴必计。尽管是写普通农妇,也如闻其声,甚至还能写出几分个性特点。有句老话说得好,有好题材,还要有好情感,还得有好笔墨。就像造出上好的卫星,还要有上好的运载工具,才能送达目标。作者调动了一切必要的表现手段,避免了有些报告文学的题材雷同和“千人一面,千部一脸”之弊,倡导了与时俱进的文明发展中至为可贵的发现与探求精神。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正体现在一些有志之士勤于探索、精于发现、永不休止、终有所成的艰辛历程中。以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刘荫增为代表的考察者,一切在朱鹮从拯救、繁衍到家族兴旺的过程中付出心力的耕耘者,乃至本书的编写者、出版者,等等,都是其中名符其实的有识者、发扬光大者。它不仅使一种鸟类的被拯救为万目正视,更重要的是使这一温馨美好的象征,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地球的生命群,也有力地凸显出方方面面的热心人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