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拾清理学校办公室的杂物,结果发现许多让我陷入思考的东西。于是,清理进度可谓格外缓慢——我时不时停下来,望着翻出来的东西发呆。
尤其让我感叹和唏嘘的,是一本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图书。这本书是多年前某个国内一线工作室原创设计和出版的,创始人送了我一本。AR的独特性在于,当读者用手机扫拍内页的特定位置,就能在手机屏幕上唤起一段段动态的AR动画,好像书中的角色在屏幕里动起来了。这本书从封面到内页都特别精美漂亮,我立刻想要掏出手机再重温一下动态效果。然而,扫拍的交互操作需要基于这间工作室自行开发的一款APP。在手机应用商店找了很久,我遗憾地发现该工作室已经不再运营和维护那款APP。在我看来,这本书似乎一下子“折寿”了,提前迈入了“死亡”或“休眠”状态。
办公室书柜深处还摞着一些很旧的移动硬盘包装盒。我拿起一看,盒子上面赫然写着“支持Win7系统”。按说这些硬盘倒是也能用于当今较新的操作系统,至少拷贝几份文档应该问题不大,但可能许多进阶功能是支持不了的。而且,Win7这个年代久远的名字不免令我一惊。我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我手边还能找到的唯一一台安装了Win7的电脑是我读书时用的,现在它早已硬件老化,半晌开不了机,几乎报废。虽然一直没舍得扔,但说实话它已经是“垃圾”了。
这件事更让我联想到我的手机。此前,iPhone11陪伴了我四年之久。多年来,它的程序运行速度诚然有所下降,但好在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更新升级过它的操作系统了,这台机器一直停留在古旧的iOS14——而我意识到这件事,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很多新上架的APP,还有些常用APP的最新版,都需要至少iOS16甚至iOS17才能安装和运行。有些朋友发来的表情符号在我的手机里仅能显示为“?”于是,我赶紧下载更新了系统,却发现对于这台iPhone11旧款机,新系统提供的一些功能根本不能用。它仿佛在和我说:“我老了,新潮的东西弄不太明白,不中用啦……”
上面这些都是与硬件相关的例子。它们的寿命都不算太久,几年也就差不多到极限了。此外,似乎还有一类更短命的东西,即纯粹的数字化内容。它们常常来得方便,去得也快。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预览链接或二维码,经过几个小时以后就会失效。通过微信存储与交互的文件,倘若稍晚一点打开就无法查看了,简直比快速腐败变质的食物还要令人难以接受。
互联网信息是基于空间偏向的媒介,也就是说,信息能迅速方便地传到很远的地方,却往往难以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这倒不是说数字信息难以长期储存,而是它太轻易被抹掉,太容易灰飞烟灭、转瞬即逝。当然,这种特性也能带来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保证,例如动态更新、几分钟就失效的短信验证码等等。或许,这就是数字时代才会出现的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