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设计的艺术》一书是2023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的设计学术著作,作者为上海美术学院汪大伟教授。作者认为“无中生有”是发生与质变的过程,印证了量变与质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置于设计领域,即是“零到一”“一到二”两种设计本体的思索,前者为创新,后者为发展。因此作者紧扣“无中生有”这一概念,以“为时代而设计”为核心脉络,从公共艺术、数码艺术谈起,再对艺术教育、未来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现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靓丽景观,进而助推新时代艺术的深入发展。
公共艺术活动的实践
汪大伟认为,公共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这些广泛存在于广场、小区及街头巷尾的艺术实践,正是艺术顺应时代潮流,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介入与反思、构建与实践,进而营造人类理想场所的鲜明写照。因此,公共艺术不应被看作一个简单的专业,而是一个集合各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学科与平台,即公共艺术“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通过唤醒公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个人的创造价值,找回集体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解决公众问题”,从而实现为社会服务、为时代设计的艺术愿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与地方所塑造的城市景观形态与历史文脉脱节,这些地方注重大广场、大草坪等缺乏个性的景观塑造,从而呈现千城一面的趋同化景象。公共艺术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艺术观念为指导,整合人类研究成果,以整体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为联结的艺术行为。因此公共艺术实践要“因地制宜”,与地方历史、文化相连,成为彰显城市个性的名片。
除此,公共艺术尤其要跟随时代,彰显时代风貌,弘扬时代精神。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人们的精神观念却难以迅速转变。因此,公共艺术要关注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关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对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作用,进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文明程度,为时代发声。
时代艺术语言的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语言亦有所更新变化,例如计算机技术、信息化语言与传统艺术相互结合,从而催生数码艺术这一新时代产物,其包括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多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多种新兴艺术形式。尤其是近年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更为数码艺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例如中国艺术家钟愫君(Sougwen Chung),她使用机器学习平台训练一台连接手臂装置的计算机,并以其作为搭档进行艺术创作。上海明珠美术馆在2020年展出钟愫君的行为装置影像《植物区系培育农业网络》,记录了她与人工智能装置共同描绘植物区系培育农业网络蓝图的过程。
数码艺术对艺术创作具有两方面作用。其一为模糊工业分工,不同于传统工业生产流水线形式,数码艺术能够支持创作者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构思、造型、制作、成品等,从而最大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其二为拓展创作方式,传统艺术往往遵循个体化创作方式,一幅作品的创作与诞生不会与观众产生关联,观众仅能观赏作品而难以参与创作过程。然而数码艺术使艺术创作过程更为自由,使其拓展至一对多、多对多等,为公众参与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以色列艺术家丹尼尔·罗津(Daniel Rozin)的作品《Penguins Mirror》,这件作品由450只会旋转的机器企鹅组成,这些企鹅能够根据观众的动作而转换身体,颇具趣味。
美院艺术教育的反思
汪大伟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对美院艺术教育有深入了解。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美术的应用性得以史无前例的加强。因此美院艺术教育不应是“象牙塔”式,而应更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并以此反哺艺术教育。
位于不同地域的美院深受不同地域的文脉氛围影响,从而产生具有特色的美院气质。上大美院深受上海都市文化孕育,积极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并创作具有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反映城市、反映时代,“都市美院”应运而生,其与都市同呼吸、共命运,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上大美院都市美院以“大美术”“公共艺术”作为核心概念。“大美术”立足传统,思考美院如何服务社会、服务时代。“公共艺术”立足当代,思考如何将艺术发展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结合。这两种核心概念指明了美院艺术教育发展的两种途径,其一为立足传统,使传统艺术符合社会与时代审美,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二为立足当代,积极创新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新兴艺术,使艺术作为城市以及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未来艺术设计的思考
通过实践公共艺术活动、探索时代艺术语言、反思美院艺术教育,汪大伟为读者介绍了现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积极进取的发展过程。以此为基础,汪大伟畅想未来艺术设计的路径与方向,并提出两点关键:
其一,振兴传统工艺。注重挖掘属地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境界,增强文化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为文化强国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与可能性,建立一条符合当代东方审美的生活方式,打造引领当代文化发展的文化强国之路。
其二,创新当代设计,汲取外国先进的艺术设计文化,并积极引入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蕴含有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设计,借助具有崭新面貌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与展示,能够为人们带来新颖的艺术视角与新思维,从而体现时代精神。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