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莹
根据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繁花》于2023年12月27日登陆央视八套、央视一套、腾讯视频,2024年1月2日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跟播。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该剧平均收视率破1.785%;腾讯视频站内热度高达31129,进入腾讯视频爆款俱乐部,超过27万观众在豆瓣打出8.5的高分。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青年阿宝为代表的群像人物,凭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作为,成功改写命运、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1月17日,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国视协主办的电视剧《繁花》研讨会在京举行。原著作者金宇澄,编剧秦雯,主演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等主创代表分享了该剧背后的故事,与会专家共话该剧对影视文学改编的启示意义。
撒一张“大网”,用三维的方式从文字走入画面。金宇澄同王家卫刚认识的时候,导演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看《花样年华》,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金宇澄回答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厨房里张曼玉同别人聊天。王家卫又说:“我问的不是人,是东西。”原来,王家卫想让他注意的东西是一个电饭煲。王家卫说,这个电饭煲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香港最早的电饭煲,找了很久很久。后来金宇澄才明白,导演费尽心思找到这个电饭煲意味着什么。“有了这样的电饭煲,香港女人下午就有时间出去玩儿了。到了下班时间,先生会说太太好辛苦。实际上电饭煲是定时的,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是你说看电影有几个人会注意这个?导演不管,他必须找到这种有深意的东西放进作品。”
彼时导演王家卫还没有定《繁花》到底是拍剧集还是拍电影,作家金宇澄也曾给他介绍一些写电影剧本的朋友。“后来我发现导演特别在意一件事。比如他要求编剧写一场戏或者准备小说里的某个桥段,说自己明天就要拍,这种事情我听着都紧张。第二天编剧写好了,导演看着剧本问:你告诉我,男演员这时候眼睛是往里看还是往外看?编剧一时答不出来。出来的时候编剧说,怎么一下子变成让我写分镜头剧本了?”
在金宇澄看来,导演的“网”撒得特别开。他曾陪王家卫去往小说《繁花》中写到的艺术园区M50、澳门路、中山公园等多地做田野调查,一次在中山公园看过广场舞后,王家卫便展开了对上海跳舞文化的研究,并通过访谈积累了大量口述史。拍摄电视剧《繁花》和平饭店的戏份时,美术总监屠楠特别辛苦。“比方说,美术部门已经搭好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饭店房间内部的景,导演进来会拿着照片比对说,那个年代和平饭店房间内部的景和现在搭的不是一模一样,重来。”
编剧秦雯直言,自己也曾被导演问懵过。“刚开始跟导演聊剧本的时候,见面他就问我:你觉得李李平时是站在至真园几楼的什么位置望向窗外?”“当时还没有故事,我们甚至不知道至真园该有几层,但后来我知道他其实是在用三维的方式,把我带入到画面中去。”
在电视剧《繁花》创作过程中,秦雯收到导演王家卫准备的许多精美图册,图文结合,精细到一枚邮票、至真园的某一层。秦雯说,这些“册子”进一步令自己感受到三维思维的广阔,不仅对编剧有用、对美术有用,对演员也有用,这得以使整个创作团队能够更好实现协同合作。
人生经历加持角色塑造,以生动群像展现时代风貌。电视剧《繁花》不仅立足于时代大潮下的上海,也着眼于更广泛的时代群像、人间烟火,无论是阿宝、玲子、汪小姐、李李、爷叔等主要人物,还是“小江西三姐妹”等群像角色,都各有故事,极具时代特征。
“阿宝”饰演者胡歌谈到,拍摄前导演和自己聊过多次,但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同他聊角色和人物,而是在聊他的成长、家庭、学校,包括情感经历。“他是把我的人生经历揉碎了,全部加到人物身上。”
“玲子”饰演者马伊琍感受到导演对演员的爱。“王家卫看了我之前演过的几乎所有的戏,甚至拍摄过程中跟我讨论当时正在播出的我演的一个剧,以及在拍摄过程中我出去拍的其他戏,他也会跟我讨论那些戏的造型和处理。其实,他对剧组所有演员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功课,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导演对演员的爱。”此外,马伊琍谈到王家卫会根据每个演员的特点取长补短,用这个演员最适合的、最能绽放他光彩的方式去创作适合演员的戏。
“汪小姐”饰演者唐嫣坦言,拍摄过程中自己一次次心态躲闪,又一次次重建信心,王家卫导演给了她很大力量。“他一直非常坚定地告诉我说,你就是汪小姐。”令唐嫣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小汪踩着上班铃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吃着早餐,这时师父金花跟她说:“小汪进来。”当时导演告诉唐嫣:“现在就是想看到你跟金花同时进门,但是你要在她进到办公室的那一刻把早餐吃完、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唐嫣全力以赴,后来导演给她看回放时说:“你看你做到了”,这句话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李李”饰演者辛芷蕾谈到这一角色,认为李李是剧中相对比较特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个北方人独闯上海,不知道她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她要到哪儿去,李李身上有很强的漂泊感。《繁花》播出后,辛芷蕾经常看到网友留言说“李李好美”,她对此感到高兴的同时,又觉得李李的美不是空泛的,而是耐人寻味的。她的美不只属于《繁花》,也属于那个时代。
走出创作舒适圈,电视剧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与会专家认为,《繁花》在电视剧创作者寻求题材创新和艺术手法创新的时刻,颠覆了相对常态化、平庸化、舒适化、平静化的创作现状。电视剧《繁花》写上海,也写家国记忆、写时代篇章,丰富和复杂恰恰是《繁花》最让人迷恋的地方,它形塑了一种聚焦于上海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之美,即流溯之美。
专家谈到,《繁花》体现了剧集创作的集中趋向:一方面加强文学性,另一方面加强电影感。该剧超越了大众电视剧仅仅追求讲好一个故事的阶段,开始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更丰富的审美意蕴。
研讨会最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繁花》带来很多启发,文艺工作者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反映时代洪流,众多优秀的剧集作品汇聚到一起,才能更好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该剧主创人员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中国电视艺委会秘书长易凯进一步从行业角度高度认可《繁花》的价值,他表示《繁花》形成的追剧现象令人震撼,有力提升了行业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