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谭

新徽班再进京 新经典再传承

□王海云

徽剧《刘铭传》剧照

徽剧《刘铭传》是1997年安徽省徽剧团排演的新编历史徽剧,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2023年11月29日,由安徽省徽京剧院制作演出的复排版在长安大戏院上演,拉开了“新时代、新徽班、新气象”安徽省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的序幕。

徽剧作为发源于皖南山区的戏曲剧种,是京剧的主要艺术来源。然而徽剧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观众的流失和艺术人才的稀缺,逐渐成为濒危剧种。2006年,徽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市成立了徽剧艺术传习所,与安徽省徽京剧院共同肩负起保护和传承徽剧的重任。安徽省徽京剧院对于徽剧大戏《刘铭传》的复排,就是一次极佳的传承实践。

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定历史时刻,当时的安徽省徽剧团举全团之力编创、排演这样一出剧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刘铭传》在历史和现实的互文中弘扬了爱国精神、宣传了统一思想,宣传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彼时十分重要。编剧金芝和导演金桐两位老先生八易其稿、精益求精,将刘铭传在台抗法斗争中的雄才伟略、民族融合携手共进的美好图景和他在此期间所经历的斗争和坎坷徐徐讲述、娓娓道来。

本次的复排导演兼主演汪育殊时年24岁,作为剧团的青年演员,他有幸参与了1997年版《刘铭传》的创作,在其中饰演刘铭传的儿子刘云带。他凭借清秀的扮相、优美的身段和精湛的武打技术技巧折服了观众,也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全国奖项。当时饰演刘铭传的演员董成凭主演此剧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年后,汪育殊凭借着徽剧《惊魂记》中的精彩演出,再次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7年的精彩绽放之后,安徽省徽剧团与京剧团合并,多位老艺术家相继退休,这出大戏也被尘封多年。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力度。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也加大了对徽剧保护的投入,决定于2021年由合并后的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该剧,并由汪育殊担纲复排导演和主演。

徽剧《刘铭传》艺术特色鲜明,保持了传统徽剧原汁原味的优美唱腔。汪育殊沉郁悲凉的二黄腔和罗丽萍清脆悠扬的青阳腔十分动人。在徽剧原有的艺术风格之上,该剧还根据情节发展合理增加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在刘铭传抗法保台、镇守台湾的故事里,台湾本地的高山族土著居民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鲜艳多彩的民族服装和活泼灵动的高山族舞蹈为传统戏曲舞台带来了丰富多样性,舞蹈编排中还加入了安徽本地的池州傩舞和具有现代感的动作设计,翩然灵动,张弛有度,现代舞台技术的声光电也加入到简洁的戏曲舞台设计中,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剧情设计上,作为一部写典型人物的历史剧,徽剧《刘铭传》突破了“说教”的窠臼,生动地讲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成绩与困境。他是一个肩负重任的重臣,却遭受误解和非议;他是一个对得起国家的英雄,但却为了抗击侵略的理想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在战场上无畏“明枪”的将领,但却未能提防身后的“暗箭”。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感染力极强。作为观众可以仰视他的雄才大略,也可以共情他的黯然神伤。

汪育殊的表演丝丝入扣,把刘铭传被误解的挣扎、失去孩子的痛楚,到最终甲午海战后得知自己苦心耕耘的台湾被拱手让人的悲凉,演绎得催人泪下。“十问大海”被唱出的那个瞬间,全剧推向高潮:“问大海,何日中华得强盛,月圆人和国土全”,唱出了刘铭传澎湃而悲壮的内心情感,也激发了全场观众的爱国情怀,映照了大家期盼团圆的心愿。

在本轮演出中,有多名徽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参与了演出,其中不乏“00后”演员的身影。看着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不禁让人想起26年前的汪育殊。正是在和前辈先生们的合作中,一代代青年演员成长、成熟,最终担当起了戏曲传承的重任。而这些年轻人的参与和宣传也会成为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关注并热爱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当下对徽剧文化的保护也不应停留在博物馆和资料库,或者少数学者的论文里。要将这样优秀的经典剧目在剧场中持续演下去,让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共同成长,让古老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4-01-26 □王海云 1 1 文艺报 content73342.html 1 新徽班再进京 新经典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