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献身文学的人

——怀念华文作家林佩芬

□阎纯德

林佩芬

2023年6月16日,作家林佩芬在北京海淀医院去世了,我极其痛苦,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

我结识林佩芬女士是20世纪末,我们相识于“林佩芬作品研讨会”,之后她于2003年由台北移居北京。

林佩芬喜欢狗,由台湾迁来时带了七只,后来她的狗越养越多,最多时竟有十六七只。邻居们都知道她喜欢狗,常有人将刚生下的小狗送到她家门下,善良的林佩芬便将它们收下喂养。2006年春,她来我家,一进门就高兴地说:“阎先生,给你送来一个宝贝!”我女儿向前迎接,一看是一只才生下三天、连眼睛还没睁开的小狗。这就是在北京语言大学安家落户、由我家养了十余年的大名鼎鼎的“prince”(王子)。以狗为媒,我们成了“亲家”。之后,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她抱着爱犬到我家,从来都是称我“亲家公”。

我们无数次的交往,无论是与古继堂先生还是与关纪新先生,谈论的不是她的作品,就是有关台湾作家。在北京语言大学,我们总在“零点食堂”的餐桌上谈天说地,她时常安静得像沉默的山,平时喜欢缄默的我,在作家面前话反而会多起来。我们的聊天总是以“文学”为中心,我偶尔也会说起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这时她也会接我的话茬:“我们这代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和对中国历史的责任与使命。统一这件大事是大势所趋,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谁也阻挡不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2022年冬,她发给我一篇一万多字的长文,题为《17世纪以来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以沈光文、陈永华、连横为考察中心》。她在电话里说:“亲家公,我们见面很少谈及‘台湾’,您看了我这篇文章就懂我了!”林佩芬在文章里说:“如果寻根溯源,全方位考察台湾的历史与文化,便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万历年以来,日本‘倭寇’乱事,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则因谋求发展而东来,致使台湾长期陷入黑暗;直到1652年,沈光文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教育,在台湾文化教育史上被尊为‘开台先师’。其后,陈永华推广文教、兴建孔庙、弘扬儒学,清代二百多年,是台湾历史上文风昌盛的时期;及至清末,连横集大成,不但诗赋文章可观,并撰《台湾通史》一书,使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这就是她的台湾观。

林佩芬1956年4月12日生于台湾基隆。中学时代就喜欢文学的她,从1978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首部中篇小说《一九七八年春》,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声声慢》《洞仙歌》《大江东去》《月明千里》《燕双飞》《第四乐章》《雁字回时》《都市丛林股票族》《台北风情》《城市英雄》《唱一首无言的歌》《台北·京都·哈尔滨》等作品,她的作品较早展现了身在台湾的“外省人”的后代意识及对“家国问题”的历史性思考。

林佩芬从少年时代起,耳濡目染于父辈怀乡思土的悲怆乡愁,由此,家世传承、历史衍进和时代更迭勾起她无限遐想。其父早逝,少有父爱的她,“恋父情结”成为她创作的初衷和动力。台湾东吴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尝试历史小说创作,第一部《努尔哈赤》就是献给已在天堂的父亲。谈起往事,她笑着说自己当初不知天高地厚,真要提笔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的欠缺。于是,学中文,学满文,啃历史,不仅阅读、查证无数古今书籍资料,还几次赴东北清代史迹保留地实地踏勘、体验。她把自己关在斗室潜心创作,日复一日地在稿纸上述说兴亡,常常“息交绝游”,含辛茹苦18载,《努尔哈赤》才从不毛之地屹立起一座大楼。林佩芬曾说:“我写这部小说时还是个‘小女生’,没有想到会在文学写作中闯下一片江湖。《努尔哈赤》的内容和我的精神世界,都在随着岁月的脚步而改变。人家都不相信我会完成这部小说,于是,我便呕心沥血、日夜加工,终于完成了这部120万字的小说。有人说这部描述清太祖波澜壮阔一生的小说,无论是大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局,或是历史人物细致的心情起伏,都显示了大手笔,达到了人文境界的高度。”这就是中国文学江湖中以写“历史”为己任的林佩芬。这个评价,对林佩芬来说当之无愧。她的作品中,许多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重现人间,在文学舞台上驰骋奔走。

林佩芬传奇、多产,辛勤耕耘一生。自20世纪90年代,她的历史小说先后在海峡两岸出版了《台北风情》《飞越婚姻线》《努尔哈赤》《辽宫春秋》《春天远去之后》《繁花过眼》《西迁之歌》《天问》《洞仙歌》《两朝天子》《故梦》等50余部,这些小说使她成为海峡两岸文学天空的一颗无法忽略的明星。

她的小说《故梦》系据此前的历史小说改写而成的“大清开国”三部曲,小说是以林佩芬的家世为原型的一部“家国大戏”,以八旗贵族遗民陆氏家族近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来述说中华民族百年的变迁史。在《故梦》的创作过程中,林佩芬并非抱着复原史实的态度进行书写,而是将大历史与小人物融合,在“宏观历史”背景下探究“微观人性”。有人评论这部作品说:“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纵横开阔的历史写作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是林佩芬的创作特质。”她总是“以生动而凝重的文学语言来诠释和检讨历史嬗变”。关纪新在评论中说:“她差不多是在用一种历史学家的标准,鞭策着自我的知识积累和理性修养。”林佩芬自己说:“历史以‘人’为中心,组成历史的是人,对人性的探讨、研究、剖析,以人性印证史实,是历史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历史写作的重点。”

《故梦》80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林佩芬亲自担任编剧的40集同名电视剧,于2009年11月在北京卫视首播,获得了良好口碑。

现在她走了,海峡两岸文学界的友人和读者会永远记着她。她曾说要在北京办一个“文苑雅聚”,让它成为两岸文学界的交流平台。尽管林佩芬已经走了,但在中华文化的照耀下,海峡两岸定会“雅聚”在一起。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2024-02-02 □阎纯德 ——怀念华文作家林佩芬 1 1 文艺报 content73413.html 1 献身文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