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一部装帧精美、内容厚重的图书与读者见面,即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该书通过重温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代表作品,把脉其创作整体风格,解析其文学创作,力图形成多元、立体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新貌。
《四十年,四十人》收入了茅盾文学奖设立以来,80位评论者对40部“茅奖”作家获奖作品的评论,所涉作品有: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东方》,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李凖《黄河东流去》,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无字》,刘心武《钟鼓楼》,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白门柳》(一、二),刘玉民《骚动之秋》,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熊召政《张居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麦家《暗算》,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李洱《应物兄》,徐则臣《北上》等。这些作品多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重要长篇小说,大都为读者耳熟能详,其中大部分改编为影视作品等多种艺术门类,受到广泛好评。40部作品引人入胜,每部配发两篇评论文章,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部鲜活生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读者打开书页,可以读到当年茅盾先生写给中国作协的一封信。茅盾先生在信中写道——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致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13天后,即同年3月27日,茅盾先生驾鹤西去,这封信和“茅奖”的设立,反映了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
该书主编梁鸿鹰在“写在前面”中更是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口授,由其子韦韬记录誊写了他人生最后最重要的两封信,一封写给‘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请求追认为中共党员,另一封写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决定捐出稿费25万元,用以‘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给党中央的信,茅盾先生郑重地签下‘沈雁冰’三个字;给作协的信,他则签下‘茅盾’二字。茅盾先生口授这两封信的时候,距3月27日逝世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
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设立茅盾文学奖,以奖励长篇小说创作,自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出,距今已经过去了40余年,设立茅盾文学奖对赓续和光大包括茅盾先生在内的现代文学大师开创的伟大文学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茅盾先生是著名的大作家,也是杰出的文学理论评论家,他的理论评论中外融会贯通,注重文本分析,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性。1949年他在筹划和主持《文艺报》的时候,曾代编委会起草了《发刊词》,发表了文学评论《关于〈虾球传〉》。茅盾先生在大量行政工作之余,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评论文章,包括在《文艺报》连载的《夜读偶记》等。发挥理论评论的作用,辨析思潮、引领创作,对优秀作家作品及时开展评论是《文艺报》的一个重要优势。《文艺报》从2019年开始设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题,刊登在“文学观澜”专刊,意在通过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创作的回溯性专题研究,总结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以启示未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
《四十年,四十人》可以说是抓住了好的选题,内容挖掘深入,编排设计精当,宗旨明确,着眼于鉴赏作家的代表作品,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本书收录文章对“茅奖”作家作品进行筛选式评论,较全面反映了“茅奖”从第一届到第十届发展的历史面影,从整体上看是中国长篇小说在新时期40年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80位评论者以当今的文学眼光回顾和评价获奖作家作品,实事求是、理念鲜活、知常明变、守正创新,对读者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其一方面立足当下文学现场,对获奖作家作品的再阐释、再研究、再筛选,为获奖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和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从文学普及意义来说,为广大读者进入获奖作家作品提供了切实可靠的途径,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鼓励大众了解文学、走进文学、热爱文学,进而推动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西省文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