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链 接

链接

没有一个作家是天生的,作家都是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培养作家的途径有哪些,哪个更好?其实,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暗中接受写作教育,最后把自己培养成了作家;一种通过接受写作训练课程,走上创作道路,成为一个作家。所以,首先需要肯定一点,文学创作是可以教授的,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点、方式、途径有那么一点差异。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所谓认识自己;二是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才能,所谓成为自己。我觉得,这也是创意写作的宗旨。作为一门实践性的专业,技术的培养肯定是重要的,但这个技术又与一般的技术不一样,因为对文学艺术来说,“技”与“道”是不可分的。“技”突出了它的实践性,“道”突出了它的人文性。只有道技并重,才谈得上艺术。而“技”与“道”都是可以讲授的,也是需要讲授的。

(李洱:《作家是怎样炼成的?》,《江南》2021年第5期)

作家成长需要系统的培养

创意写作能够改变我们关于文学写作的观念,促进作家创作水平的提高。每个人都有故事可讲,都有写作的需要,但是,不是有故事的人就能够讲出故事、讲好故事。我听好多人说过,等退休后一定开始写作,把这一辈子经历的事写出来,自己的一生绝不平凡。我知道,这样的故事永远也不会写出来。因为他没有写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训练,而且要训练有素。好的故事有相同的规律,坏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毛病。把好故事的规律总结出来,传之与人,授之以渔,需要有经验的教师,需要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掌握好故事的写法,避免写出坏故事,这需要用心学习。作家成长需要系统的培养,而且要培养得法。

(刁克利:《创意写作改变作家的未来》,《长江文艺》2017年第7期)

将文学从学科化中解放出来

创意写作未来的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化的桎梏,走出一条新路。破局的方式,首先可以考虑和作协系统的融合。我国的作协系统与高教系统有历史悠久的合作关系,比如1980年代北京、武汉等地的“作家班”。怎么打破作协系统与高教系统条块分割的现状,将文学资源导入高校,找到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值得相关同仁思量。其次可以考虑和文化产业系统的融合,创意写作要有效对接影视、传媒、出版、网络文学、游戏、短视频、音频等等文化产业对文化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正视的是,大学的逻辑和产业的逻辑差异较大,各个院校的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更为有效地和文化产业联动,依然处在摸索之中。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创意写作的未来依然值得期许,有可能带来文学教育的一次自我革新。作为新兴学科,创意写作学科化的使命颇为独特:一方面创意写作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思考自身知识化、理论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创意写作要更为重视活生生的创作实践。概括地说,创意写作走向学科化的同时也要走向跨学科,不仅要找到学科发展中的位置,更要找到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在“新文科”的趋势下,文学教育有一点六神无主,似乎在试图以理科的方式来改造自身,使得自身科学化。这条“扬短避长”的道路,在笔者看来是文学教育的歧途。文学教育的未来,是让自己更加文学,是从科研本位转向文学本位;而不是让自己更加科学,不是笨拙地以理工科尤其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证明自己也可以像一台机器。1990年代的大学文学教育走向学院岗位之后,一直有一股反向的力量推动文学研究面向社会,比如同一时期文化研究的兴起。创意写作应被视为文化研究之后的新一股浪潮,作为大学、文坛、社会之间的桥梁,将“文学”从学科化的宰制中解放出来,破圈而出,直面时代,这将是创意写作光荣的使命。

(黄平:《中文系能否培养作家?——创意写作的传统、现状与未来》,《当代文坛》2024年第1期)

2024-03-04 1 1 文艺报 content73729.html 1 链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