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智能家电真的智能吗?》,我不是会心一笑,而是哈哈大笑。作者与“扫地机”和“猫砂盆”的斗智斗勇,实在令人忍俊不禁——本想成为机器的主人,却被动地做了机器的“奴仆”。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幅漫画:“这台自动咖啡机节省了50名女工,但需要51名男工来维护它。”
首先科普和广告一下扫地机:当年我使用扫地机时,人工智能尚未如当下这般热闹,很多人只把它当作加强版的吸尘器,并未将其视为人工智能。其实那些简陋的扫地机,虽说没有绑定手机,但具备最初级的“智能”:当它进入一个房间,会自动扫描其结构,包括面积、格局、角落以及是否存在高差(楼梯)等因素,做一个初步判断,规划最优路线;主要功能包括扫地、吸尘、不冲撞家具、进入家具下方(尤其是床底)清扫等,这些自不必说;如遇楼梯会自动止步,如卡地毯会报警提示……尤其是电量不足时会自动返回充电处充电。
就以上情况而言,确实省时省力。
但如上所述,在清理机器等方面却需再次耗费人力,至少目前这个问题无解。不过我总觉得作者的无奈是因为对“智能”的带入感过强,甚至进行了过多的拟人化投射(在原稿中作者甚至数次使用“他们”的字样,其潜意识可见一斑),而眼下的技术远未发展至此。
其实我同样也会讲机器拟人化,但可能我相对感性,且并不相信眼下的机器能达到科幻般的预期,因而会相对宽容地面对这些困惑。女儿牙牙学语时我曾用小机器人编过故事,因而当扫地机器人坏了后我随口说了句“现在它只会‘吃糕’了(意即其他什么都不会了)”,结果女儿经常会冲到它面前气愤地指责:“它只会吃糕了!”在刚有扫地机时,我甚至做过一件很“坏”的事情——我让一个充好电的机器人去扫地,然后故意把另一个机器人摆过去充电。劳作后的小机器人电量耗尽返回充电,却发现没了位置,于是一边寻找一边发出警示提醒声。但在我的描述中则变为:“小机器人回来找不到家了,吃不上饭,焦急地吱吱叫着转来转去。”——在我看来,目前这些机器更像是高级玩具,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从另一点来说,我们对机器的诟病,有时不仅是因为更麻烦,还有对时间消耗的不满。在所有家务中我最喜欢的是洗衣服,相信大家也都一样,因为洗衣机几乎完全自主,只有放入和取出衣物需要人力处理。但我的感受恐怕更为强烈,因为我觉得这是对时间的一种节省。事实上,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那样,“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我总觉得借助洗衣机在工作的同时完成了另外的工作,似乎每多洗一次衣物我的生命就赚到了相应的时间。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导致作者对于手动清理“猫砂盆”颇为不满,但是,目前技术只能做到这里,“最后一千米”仍需我们肩挑人扛。
所以,我劝作者以及更多的朋友,不妨平和地看待这件事。毕竟新技术刚问世时,很多功能的广告效应往往大于实际效果。你要做率先吃螃蟹的先行者,就要接受这些夸大的承诺。
更进一步来说,作者毕竟还是新技术的“渴求者”,身体力行,勇敢尝试。但另外一种思潮则大可商榷,那就是凭借一些简单的现象认定技术发展必将使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对此我很不以为然。诚然,技术发展确实会屡屡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人类文明恰恰就是通过这一步步的改变来进步的。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画家试图利用新发明的相机为亲友照相,一会儿摆人,一会儿对焦,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折腾了半天终于不耐烦,觉得还不如换一种方式——他支起画架,唰唰几笔,一干亲友跃然纸上。莱特兄弟刚发明飞机时,据说美国国防部下令不得将军费用于这种“无用的东西”,这是另一个故事。我想,下面的道理就不必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