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智能家电真的智能吗?

——关于现代技术产品的田野笔记 □刘书亮

春节前我刚搬了家。为了改善生活,我买下两款网络评价还不错的智能家电产品:一是扫拖一体机器人(以下简称“扫地机”),二是智能猫厕所(以下简称“猫砂盆”)。这些东西都是对应品牌的旗舰产品,价格不菲,购买前查了不少资料,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怀着对智能、便捷、省力生活的憧憬,在网上下了单。

在“智能”标签的加持下,我几乎没把它们视作工具,而是看成需要对话的他者。意识到这点时,我认为有必要做些记录,于是我决定写这篇田野笔记,探究这些技术产物与我的互动关系。历经一个多月,我确定这两款产品在使用效果上并不能让我特别满意(虽说这么久了肯定已退货无望)。于是,恐怕这篇田野笔记更像是一则“吐槽”集锦。

首先,让这些产品被我视作“需要对话的他者”的关键,并不在于它们具备语音功能,或者扫地机在地板上挪动起来的样子很可爱(带有拟人化的视角),而是它们的使用说明真的很复杂。我需要学会如何将它们接入网络、绑定手机、安全启动,又如何跟着它的语音或信息提示配合进行各种操作,清楚扫地机的基站(它的“基地”)由哪些模块组成,猫砂盆的配件又该怎么组装。为了知晓各种功能,我一手捧着纸质说明书,一手拿手机观看官方演示视频,折腾了一下午——值得一提的是,之后的使用过程很快证明,我还是得反复去看这些说明,才能逐渐熟悉和掌握用法。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解释:真正对它们“上手”之前,“在手”的阶段委实有点久。

刚开始用扫地机时,我惊喜于它的扫拖效果还不错,地上相当干净。但很快我便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即使在省水的偏好选项下,它也需要频繁回基站加水、投洗拖布等,而它移动速度很慢,很多时间耗费在往返路上。手机应用里标注它单次扫拖全屋只用二三十分钟,但实际工作时长超过一小时。没过一会儿就嚷着清水桶空了,要我给基站加清水,一会儿污水桶又满了,我得去倒掉,我不得不来回处理很多次。更严重的是,家里有些位置它明明可以到达,却主观上认为“无法通行”而放弃清扫。它有时甚至还会卡在房间某个角落,系统提示我需要手动把它抱回基站……

在扫拖一体的模式下,理论上它是能自动避开地毯的。当初让我决定购买这款扫地机的一个契机是:客服告诉我,春节后机器系统会更新,支持对地毯的单独处理,能做到只扫不拖——但截至本文写作之日我还没等到它的更新。

再说说猫砂盆。简单来讲,它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一个大滚筒,里面铺好猫砂,猫就在这里上厕所;下层是一个套着塑料袋的集便盒,能像抽屉那样抽出,定期清理并更换塑料袋即可。每次看到滚筒以一种颇为优雅的方式缓缓转动起来,清理出猫用过的猫砂,并准确地“咚”的一声扔到集便盒里时,我都会感叹技术奇观的美妙。然而几天过后,我发现它远没有我想象中完美。虽然它有单独的“除味”功能,但集便盒没有很好的密封性,气味仍会跑出来。最致命的是,我发现猫便便清理得并不干净,有些小块便便会卡在滚筒的滤网上,这可能是残留异味的最主要来源。更频繁地添加新猫砂,每天捡走集便盒里的便便或直接更换塑料袋,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难道智能猫厕不应该解放我的时间才对吗?我好像仍然花了不少时间在跟这个大型猫厕打交道,甚至比以前用手动铲砂的普通猫砂盆需要更多的时间。

总之,我眼中的现代技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那般,将我“促逼”和“订造”。表面上看,智能家电是我的工具,但我反而成了它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现代技术成了我的“座架”。

2024-03-11 ——关于现代技术产品的田野笔记 □刘书亮 1 1 文艺报 content73829.html 1 智能家电真的智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