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专刊

在相互的能动交流中充实彼此

□李 哲

当下农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变化,“流动”成为对其进行表述的关键概念。这种流动性的出现提醒我们,“农村”作为一个有边界的空间不再天然地存在。带着这种感知反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也会发现“山乡”和“巨变”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周立波笔下“巨变”的“山乡”自然也有流动,但这种流动是有明确边界的。在《山乡巨变》的开头,土地庙被入乡干部邓秀梅视为一个“边界”。周立波所写的这个边界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它同时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等意义上的边界,代表的是一种“入乡问俗、入国问政”的传统。在这个边界上,“外来者”的身份会被标识出来。在我看来,这个认识的“边界”意识,是20世纪中国革命实践带出的经验,是对中国传统的接续和重新激活。周立波和他笔下的邓秀梅身上体现的,就是这种态度、这种品质。流动可能会冲击乃至消泯实体意义上的边界,但会更清晰地标识出我们“认知”的边界。这里的挑战在于,我们对农村的认识,很容易被纳入既有的自我意识。或者说,农村不再是一个有待认知、有待链接的他者,而是成为我们既有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的一个承载物,成为这种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进一步固化的催化物。意识到“未知”的存在,然后让自己带着某种既定前提的认识和实践暂时停一停,让乡村以一种能动的方式进入我们,丰富我们,在相互的能动交流中丰富对方、充实彼此。在这一点上,周立波和他那一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仍然有重新理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4-03-18 □李 哲 1 1 文艺报 content73895.html 1 在相互的能动交流中充实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