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专刊

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经济学思考

□武 力

观察新中国7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快速剧烈的变化,对文学创作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和探索空间。我常想,在这70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农民所经历的变化是最大的。一方面,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再到实行包产到户,还有今天的三权分置、新型集体经济,农民经历了太多的制度和政策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从原来的土地劳作,从熟人社会、血缘关系,突然进入到企业和陌生的城市打工,变成市民了,进入了非农产业和城市生活。他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他的思想也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农民怎么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怎么适应这种大的时代的变化、急剧的变革?这些人的生活、诉求和理想,我们怎么去关注、怎么去书写?

面向未来,我们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我们学者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文学创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农村题材创作大有可为。我们的广大作家应该深入到农村去,深入到第一线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题材创作领域,我们出现过这么多好的作品,就是因为这些作家熟悉时代、熟悉农村、熟悉农民。像周立波、柳青这样的作家,为了写好作品,真正深入到农民中间。我们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化、迭代特别快的时代,我们在思想上、在专业上、在知识面上要适当地去扩展,以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深刻认识党关于农村的方针政策,也要深入了解生活的细微变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2024-03-18 □武 力 1 1 文艺报 content73912.html 1 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经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