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专刊

重读文学经典 写好乡村人物

□孟繁华

1956年至1959年,周立波先后写出了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及其续编。小说中的人物最见光彩的是盛佑亭,这个被称为“亭面糊”的出身贫苦的农民,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生产者的形象。亭面糊的性格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缺点,这正是这一类带点“老油条”的味儿而又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老农民的特征。作者对他的缺点是有所批判的,可是在批判中又不无爱抚之情,满腔热情地来鼓励他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保护他每一点微小的积极性,只有对农民充满着真挚和亲切的感情的作者,才能这样着笔。这样的人物后来被概括为“中间人物”。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三大作家是当代中国书写农村题材的顶流,在农村题材的范畴内,至今仍然没有超越他们的作品出现。不然,就不能理解中国作协组织的重大活动称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可以说,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三大作家与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关系,创造的人物的生动性、生活化等,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村题材中最优秀的。究其原因,他们除了创造了王金生、邓秀梅、梁生宝等体现社会主义道路和价值观的人物之外,更在于他们塑造了诸如马多寿、“吃不饱”“小腿疼”“亭面糊”、梁三老汉等具有鲜明中国乡土性的文学人物。这些人物使小说内容变得丰富、复杂,人物更加多样,气氛更加活跃,更有生活气息和氛围。这样的文学人物在当下的乡土文学中已不多见。

当下的“主题创作”紧跟时代步伐,书写一个时代的伟大变化,其精神是必须肯定的。但是,一些小说将笔墨过于集中在这些“新时代的梁生宝”身上,而没有顾及更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性上终还是“势单力薄”而缺少文学的丰富性。只有“主题”而缺少创造,从而流于仅仅是配合了时代对文学的呼唤。我们应该从这种创作倾向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也应该从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从而提升我们时代文学的质量。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024-03-18 □孟繁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73915.html 1 重读文学经典 写好乡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