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专刊

农村题材写作的“当下性”和“前瞻性”

□刘 琼

“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作家如果心怀“国之大者”,就不能不关注农村和农民。但扪心自问,我们对中国当代的农村和农民有多少了解呢?农村的社会结构变成什么样了?另外,还要问一问,我们对于乡村的了解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得?如果作家做不到每年甚至是每个月都花一点时间在乡村住一段时间、与留在土地上的人交谈,怎么敢说自己熟悉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所以,推动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作家要熟悉和热爱农民这个群体,“按照农村的本来面貌来写”,才能写出相对客观的、真实的农村;而不是在书斋里或记忆中,把农村单纯作为审美对象或批判对象。更不应该看起来是农村题材,实际上是“想象的农民”“虚构的农村”“悬浮的生活”。

农村题材写作应有“当下性”和“前瞻性”。“当下性”体现在,作品要有生活现场,反映生活原貌。这需要我们用脚去走,用眼去看,用笔最大限度去还原真实乡村,展现当下农村社会真实的矛盾、结构、变迁,让大家感同身受。什么是前瞻性?通过深入生活,不仅发现问题、抓住矛盾,还要探讨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文学作品除了具有情绪价值之外,还要有思想价值,提供公共议题。只有这样,作家才能成为具有思想伟力的作家,作品才具有参与改造社会的价值。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是开放的,类型应该多样,但现实的真、思考的深、文学的美,应该是共同追求的理想。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2024-03-18 □刘 琼 1 1 文艺报 content73924.html 1 农村题材写作的“当下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