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历史性变革体现为乡村的中国式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农业的科技化、工业化和商业化,比如“互联网+”、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碳抵消的环保合作等方式,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使得我们现在的乡村,不再只是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风景画”“风俗画”或“风情画”,而是呈现为折叠、开放、流动,充满各种可能性,呈现出参差多样的风貌。这样就对文学书写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怀旧的温情、乡土的挽歌与现实的素描之外,如何进行乡村书写的创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开拓。第一,走出同质化的乡村想象,描摹有着不同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的乡村,写出各个地区的乡村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不能用某种单一模式来处理乡村经验,要深入到基层之中,看到不同乡村的个性化、地域性、差异性。第二,塑造出不同于土地改革时代、合作化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的新农民形象,将其作为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兼业、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新时代主体。这需要作家去除掉对农民的刻板印象,看到乡村生产与生活的新形态。第三,在生产生活方式中,刻绘新乡村中伦理道德、情感结构与感受方式的微妙细腻变革,在个性化中凸显出总体性的社会律动与时代精神。我们的作家需要把眼光放开,保持心胸敞亮,来真正面对新时代乡村的种种结构性变化,创作出更多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