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特刊

“画出最大同心圆”

——港澳与内地作家学者共话小说、剧本创作

“文学之梦,海阔天空”港澳作家创作研讨会(小说编剧组)现场 王纪国 摄

□本报记者 徐 健 许婉霓

“和风熏柳,花香醉人”,鲁迅文学院的万紫千红,与金庸先生笔下《笑傲江湖》开篇对春光的描写交相辉映。在这个明媚的春天,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迎来了回到中国作协这个大家庭的港澳作家们。

3月29日下午,来自香港、澳门的22位从事小说、剧本、文学评论创作的作家代表,相聚在“文学之梦,海阔天空”港澳作家创作研讨会(小说编剧组)现场,畅谈各自的文学创作经验,共话中国文学的美好未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主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主题发言。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副院长周长超等以及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五届高研班的30位学员参加交流。

以更多佳作充实港澳文学版图

施战军表示,中国作协历来重视港澳文学,本次“港澳作家回家”活动正是同港澳作家加强联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从“地方性”“区位性”“总体性”三方面阐释了港澳文学、大湾区文学和中华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回忆起何冀平、葛亮、姚风、袁绍珊等港澳作家与《人民文学》的诸多往事。他谈到港澳文学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肯定了港澳文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期待在座的港澳作家能够再接再厉,以更多佳作充实港澳文学的版图。

“我很高兴这次‘回家’活动使港澳作家和内地的学者专家能够欢聚一堂,也很感谢内地许多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加入中国作协已41年的潘耀明认为,“多元面貌”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特色,香港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香港各方作家的共同努力。作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文学馆馆长,他正和周蜜蜜等香港作家、赵稀方等内地学者一同编纂香港地方志,希望更全面地展现香港文学发展脉络。

加入中国作协已15年的香港女作家协会主席、香港儿童文学联会会长周蜜蜜直言这次“回家”很开心。她认同“多元面貌”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特色,还以儿童文学为例,谈及香港文学的传承性,认为香港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文学家的努力,“我母亲从事文学,最早也是受许地山的影响”。

持续为中国文学注入新活力

凭《飞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香港作家葛亮,则以“开放、包容、流转”来概括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香港文学的基底。他谈到,港澳文学一直受到内地文学的滋养,而其独特性也持续为中国文学注入着新的活力。

编剧朱华已经在香港生活了30年,她认为,香港生活的独特性造就了香港文学的不同面貌,“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多看看,多了解,多学习,多写”。

“我阅读的第一本内地小说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我忘不了这本小说给我带来的深深震撼。”谈到内地文学的滋养,澳门作家水月动情地回忆起刚开始写作不久同事借给她的这部小说。那时,她是一名边工作边带娃的单亲妈妈,是包括莫言、余华的小说在内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打开了她的视野。文学帮助她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而这次“回家”则给了她更多鼓励和温暖。

也有不少港澳作家从较为微观的文学语言层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澳门笔会常务副会长林中英自2011年加入中国作协以来,一直与内地作家保持着联系,但在创作交流上有着自己的困惑:“大湾区的地方方言很丰富、文化很深厚,可如何把粤方言的亮光之处带到作品里,形成大湾区的语言特色呢?”同为澳门作家的沈尚青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她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粤方言入文的经验,“澳门文学要呈现本土特色,很大一个方面就是要呈现生活环境里的语言”。

加入中国作协已近40年的香港学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则从改编自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繁花》(沪语版)大热出圈这一现象谈起,并以近年来内地作家林白、林棹的小说实践为例,说明粤方言入文的潜力及对香港文学未来发展的助益。

2022年加入中国作协的澳门作家太皮也谈到中国的多样方言是全球视野下很独特的资源。他以乔叶的《宝水》所使用的河南方言为例,认为方言入文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有增色的作用,这对港澳文学有着启发意义。

促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除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的港澳作家也加入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我想要努力播下文学的种子,在香港青少年中传承中华文化。”香港儿童文学作家潘明珠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香港推广中文写作,加入中国作协已11年的她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希望能够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为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贡献文学力量。

香港作家崔文冰以“暖心行动”形容此次“回家”,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她也提到了近年来香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认为这对促进香港文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021年加入中国作协的“90后”香港作家吟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写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我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入科幻,比如我就曾在自己的科幻文学写作中使用昆曲的元素,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和重要的平台。包括港澳文学在内的大湾区文学,也在不断交流中推动着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介绍了新时代以来广东省作协在联系港澳作家、繁荣大湾区文学方面的努力,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港澳作家作品出版扶持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文学重点工作等,希望能继续加强交流,从国家所望、港澳所需、广东所能中找准推动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湾区故事。

作为有着近40年历史的老牌香港文学杂志《香港文学》的总编,游江对于此次“回家”的兴奋溢于言表。他介绍了《香港文学》“立足香港,面向世界,面向年轻作家”的特色,希望能和各地作家进行更加深入频繁的交流。主持《香港文学》“港风·印象”栏目的是“90后”香港作家程皎旸,她坦言注重以开放的眼光来呈现香港,因此每期都会约请各地华文作者书写心中的香港。

加强文化交流,保持文学特色

今年是澳门作家廖子馨加入中国作协的第15个年头,对这次“回家”感到兴奋的同时,她也认识到文学交流的重要性,“讲好澳门故事,除了要保留自己的城市特色,与各地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何冀平、陆奥雷、谭健锹、管乐、朱丛迁、傅晓、郭艳媚等港澳作家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和对港澳文学前景的展望。大家表示,港澳文学有着自己的特色,加强交流有助于让港澳文学走出香港、澳门,走出大湾区,走遍全中国,乃至走向全世界。

在港澳文学专家交流环节,长期从事香港文学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室主任赵稀方高度评价了这次“回家”活动,“作为研究者,实在是非常振奋”。他感谢中国作协多年来对港澳文学的关心,也介绍了学术界对港澳文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和香港地方志的情况。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袁勇麟则呼吁重视香港旧体文学,强调澳门文学资料整理的迫切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正因为港澳文学作品与内地文学作品存在文学的审美信任,我们才能互相看见彼此的长处,希望港澳青年作家能多来内地交流。

日光渐斜,大家倾听着彼此,分享着对文学与人生的体悟,热诚充溢着这个春日午后。正如吴义勤在主持时所言,希望这次研讨会能为“回家”的港澳作家提供一个自由对话、深度沟通的文学现场,传递“回家”的温暖,凝聚起“文学一家人”的情感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学的独特力量”。

2024-04-01 ——港澳与内地作家学者共话小说、剧本创作 1 1 文艺报 content74086.html 1 “画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