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网络文艺

年轻人“词穷”,都怪互联网?

——读图时代的表达困局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鹏波

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年轻人“词穷”的问题不容小觑,“词穷”显示的是年轻人表达能力的弱化,这不仅会影响人际交往,也不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为此,本报特采访多位年轻人,就此问题进行深入观察。

——编 者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往往碎片化、快餐化。图片比文字更能快捷、方便地传达信息,也更受欢迎。比起阅读长篇文章,今天人们更喜欢通过观看短视频获取知识。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久而久之,面临了“词穷”难题。文学硕士研究生小刘是一位准“00后”,她向我们分享了她的“词穷”案例:

“现在生活压力大,感觉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脑子也不够用。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宿舍熄灯后躺在床上,无脑地刷小红书或短视频。可能我平时就是一个不爱有事没事就和朋友聊天的人,在这种生活节奏下,更会觉得聊天是个负担,因为它需要我动脑子。”小刘表示,自己有时收到消息,如果需要认真思考后再回复,她会直接置顶,等脑子相对不那么疲惫的时候再去想该怎么回复。“说白一点就是,忙完所有的事情之后,已经没有精力和头脑投入语言表达。久而久之,‘词穷’现象就会出现或者加重吧。”很可能,这不是个例,而是年轻人的普遍状况。

“词穷”显示表达能力的弱化

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贫瘠,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以小刘为例,她在过年走亲访友时,往往找不到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呈上不同的祝福语,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仿佛除了‘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外再也想不出更多的用语了。”她还提到,当青年群体被长辈关心学业、工作、婚恋,特别是两个群体的逻辑体系不相通时,“词穷”这时更可能是一种快速逃离“战场”的无奈之举。

今天,提笔忘字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可以理解成,网络时代人们拿笔写字的频率大幅降低了,大家都用输入法打字,无疑会让人淡忘汉字的笔画写法。“现在我们工作、对话、写作,都通过打字进行,以速度为导向的文字输入导致了所有字都一闪而过,再加上打字时无需像写字那样一笔一画进行书写,我们对许多汉字尤其是生僻字的印象就会逐渐淡化。”小刘表示,这个现象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其实也普遍存在。但年轻人作为更加依赖电子产品的群体,书面表达能力越加弱化,忘字的“症状”很可能更严重。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10.1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间超过2.5小时。与此相对,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合计仅8.11本。视听艺术的蓬勃发展,挤占了人们阅读、交流的时间,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双重弱化,似乎在情理之中。

读图时代的困局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往往相辅相成。当年轻群体在网上“冲浪”的时间增加,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就会显著减少。长期浸淫网络空间,自然会熟悉各类网络用语和表情包,将其用在聊天和表达中便是顺理成章的。小刘介绍说,她和好朋友分享有趣的言论和视频时,更加倾向于不用具体的文字表达,而是用各类流行语或表情包一笔带过。“当你不知道如何表达,但又为了和好友能快速有效的互动——也可以理解为彼此提供情绪价值或满足对方的分享欲——这个时候就会选择保险又不太敷衍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666’等网络用语或表情包。”

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已经成为导致年轻人“词穷”的重要原因。当被问到为何更喜欢使用表情包,而不是打字时,一位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帮助年轻人减少了“主动说话”这个过程必需的思考和打字时间,而且有时候,表情包也成为快速识别队友和同道中人的暗号,比如粉丝群体、同人群体等。在年轻人看来,表情包省事、传神又有趣,是聊天的第一选择。当使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发展成一种趋势,年轻人的表达会进一步趋向简单化、趋同化,如此就形成了“词穷”的循环。

那么,中文系学生的情况如何?这些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年轻群体,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应该会更加突出,对古雅表述、诗性语汇也应该有更切近的体悟。但事实确实如此吗?在对几位中文系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后,记者发现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家普遍表示,线上碎片化、粗泛的阅读成为主流后,当下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相较前辈学者而言已经大幅退步,“在评述古诗或者论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找不到更为雅致、妥帖的用词,在行文过程中也会面临转折生硬、语词浅陋的困境”。

突围和出路

如何解决年轻人“词穷”的问题?提倡读书显然是一个方案。既然阅读量少是青年群体自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症下药”是可行的,也能取得效果。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第11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报告,可以说从国家层面为构建书香社会定调。“从宏观来讲,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爱读书的社会风尚,使人们能够潜心阅读古往今来的优美文字,在文本细读和语汇积累中培养新的审美趣味。”某高校硕士生提到,这要求人们不仅只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性特长,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受访者表示,人们可以从各类经典作品中学习语词艺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譬如从《诗经》《论语》《孟子》《文心雕龙》等著作中积累古雅词句;在阅读论文时,主动积累书面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主动尝试用不同说法描绘同一事物、同种情绪等等。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可以积累下大量的词汇,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另一位受访者则表示,如果是写作中遇到“词穷”情况,那么增加阅读量肯定是有用的。但如果是在聊天的过程中遇到“词穷”,很可能是因为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个人每天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间接使得人脑思考和行动的速度也要相应变快,类似表情包的工具能让人更快地对别人作出回应,让交流中的情绪更加连贯流畅。看来,减少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更愿意表达,并且能言之有物,是教育界、文化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的事情。

2024-04-01 ——读图时代的表达困局 1 1 文艺报 content74157.html 1 年轻人“词穷”,都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