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向“新”求“质”:

抓住时代机遇 共创共享网络视听良好生态

□本报记者 许 莹

2013年至今,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深刻记录了我国网络视听行业的改革创新历程和跨越式发展。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10周年之际,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迈向新一个十年。3月30日,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共举办1个开幕式、1个主论坛、1个新技术和精品节目展、40余个主题论坛和发布活动、45场市民体验活动和50个放映点展映活动,展映精品作品百余部。记者发现,大会期间场场活动座无虚席,从业者们挤满会场,试图获取行业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讯息,窥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态势。记者了解到,本届大会吸引了2000多家业内企业和机构、一万余名嘉宾参会,有力推动了行业各方深入交流与合作。

数据研判行业发展:网络视听仍然是“第一大互联网应用”与“杀时间第一利器”

大会发布了《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12大主要发现,通过多个关键数据,描述了过去一年网络视听行业发展成果。《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使用率达98.3%,与排在第二的即时通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地位愈加稳固。移动端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87分钟,超过3小时。具体来看,短视频应用的用户黏性最高。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长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12分钟,娱乐/游戏直播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63分钟,网络音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29分钟。网络视听仍然是“杀时间第一利器”。

2023年,包括长视频、短视频、直播、音频等领域在内的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达11524.81亿元,以网络视听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存续企业共有66万余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网络视听用户增量主要来自农村。2022和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99亿人、3.20亿人,同比增长分别为12.6%、6.8%,增速远高于同期城镇用户。网络视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年大会上,“数”读行业发展不仅让观众看得明白,也让创作者做得明白。在网络视听赋能广播电视新媒体创新传播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现场向大家介绍了由广电总局部署建设的收视大数据分析系统CVB,这一收视分析基于全国2亿有线电视和IPTV数据基础,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广播电视媒体、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广大视听主体在精品创作、节目编排、受众分析、营销策略方面的重要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数据不止于工具——正如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所谈到的,“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科技赋能成焦点:网络视听行业正处于自主拥抱新技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窗口期

“AIGC”“5G”“大模型”“VR”“云计算”“数字人技术”……一个个极具科技感的词汇不断出现在本届大会各类演讲、展览中。在大会设置的新技术与精品节目特色展区,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和创新应用集中亮相。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的突破式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芒果TV展示的AIGC珍宝馆和看度展出的成都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都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内容创作者创作,不仅极大拓展了视听产品生产的想象空间,还为网络视听行业带来了质量与效率的双重变革。

大会主论坛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蔡怀军发表题为《以“智”提“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芒果思考》的演讲。蔡怀军认为,在主力军抢占主阵地的进程中,用户在哪里,文化科技融合的触点就应该在哪里。文化+科技不仅是舞台上一个高难度的镜头,不仅是一个环节上的小小创新,应该贯穿于创意策划、落地执行、数据分析、商业化等全链条,才能影响整个产业结构,才能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和想象空间。据了解,2024年,湖南广电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光明行”为主题创作呼号,推出15个重点项目。新一季《歌手》将打造12场大小屏互动超级直播,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让文物活起来,还将推出《乘风2024》《中国村花》《另一种蓝》《群星闪耀时》《日光之城》等,呈现极致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探索。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拥抱变革,迎接网络视听行业下一个春天》的演讲中谈到,2023年,大语言模型的研发应用成为科技颠覆式创新的核心突破点。借助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规则的升级和管理系统的进步,中国的影视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助推行业在策划、制作、宣发、用户体验等多个环节提质增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言理解能力、美术和创意的发散能力,爱奇艺在内容评估、美术设计、智能搜索等方面的效率或者用户体验大大提升。在开发环节,借助AI剧本理解系统,可以随时将剧本、小说浓缩为故事大纲,还可以撰写人物小传,提取人物关系图谱,辅助进行剧本评估;在宣发环节,爱奇艺极高比例的宣传海报由AI辅助直接生成,像聊天一样提需求,就能批量产出海报,相较以往的制作方式效率大幅提升;在搜索环节,借助星罗剧情理解平台对影视剧分钟级的理解,AI搜索已经实现角色搜索、剧情搜索、明星搜索,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

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彤认为,面对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不应变就会落伍陷入战略被动,不求变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是必然选择。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打破视频生产的专业壁垒,人人都能成为神笔马良。而媒体只有坚守如磐初心,构建价值高地,才能抵御智能浪潮的冲击。“我们要有迎风起舞拥抱变化的热情和勇气,但不能盲目跟风,迷失在技术的丛林中,只有系好安全带才能在空中跳出曼妙的舞姿。”

除展览与主论坛外,本次大会还有9场分论坛的主题与“科技赋能”直接相关。“AIGC 与数字人发展论坛”“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论坛”“网络音频论坛——AIGC引领下的未来声音探索”“5G+AI视频彩铃移动融媒创新论坛”等,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各抒己见,分析新技术下的音视频媒体变革。

构建文明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视听提供丰厚土壤

近年来,国产古装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既融入时代价值,也在精神内涵和主题表达上观照古今,完成与现代年轻人的精神对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摸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在“网络视听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编剧张巍结合《一念关山》《梦华录》,分享了她在剧本创作阶段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思考。她说,“《一念关山》虽然是架空历史背景,但它的东方美学以及侠义精神的呈现很传统,《梦华录》则从元杂剧中取益,在改编以及对IP探索方面,都是一种创新尝试。古装剧中的人物不是完全的古代人,她们会遭遇当下的困境,也拥有今时今日女性的价值观,这些是让古装剧与现代观众取得精神链接和交流的关键”。

在大会现场,由快手直播打造的“守艺匠新,在快手见传承”主题展位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拍照。整个主题展位分为互动体验区以及“快手直播大舞台”才艺展示区,不仅有书法、拓印、脸谱绘画等传统文化体验,让参与者可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传统艺术品,还有快手优秀主播带来现场表演,让观众在琴音戏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数据显示,2023年,包括非遗传承在内的快手传统文化主播数量超过19万,而戏曲、民乐、书法以及民间艺术等内容更是倍受欢迎。

“微短剧+”成为新风口:微短剧井喷式增长,念好“创作经”少念“生意经”

据统计,2023年,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系统登记并进行上线备案的微短剧共有557部,12630集。去年全年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的172部增加了1倍多。随着微短剧行业蓬勃发展,如何克服创作中出现的低俗、庸俗、媚俗等问题刻不容缓。在“微短剧创作论坛暨精品点映礼”上,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表示,微短剧这个赛道,要念好“创作经”,少念“生意经”,不断提升文化和审美内涵,才能更好维护行业利益,促进整个行业更加健康繁荣发展。为此,总局搭建起了创作生产全链条管理框架,划清了行业发展的规矩和红线,管理的“四梁八柱”在逐步建立完善。从今年6月1日以后,网络视听平台、小程序等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剧均需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者平台相应的上线备案号。

“年初的春节档,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播放的《大过年的》《超越吧!阿娟》《我的归途有风》等8部热播精品微短剧播放量均过亿。”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认为,小短剧大产业,微短剧行业在向着好内容、新题材、规模化快步迈进,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在具体创作层面,微短剧自有其鲜明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当前微短剧赛道的编剧特别缺少能够将10分钟的内容压缩到1分钟的能力,微短剧不是剧情铺陈。冷凇感到,青年观众喜爱的微短剧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叛逆精神。“创作时我们提倡正能量的叛逆精神,也就是不服输。”在他看来,每一部微短剧背后都有一个具有爆点的叛逆人物,找到这种反转式的原生人物设计格外重要,比如不会武功的大侠、不懂生意的创业者等等。除了人物的反差,冷凇还谈到人物关系的翻转、场景的反顾、契约的反叛、金句的反思、价值的反观、结局的反转对于提升微短剧创作质量的重要作用。

微短剧凭借其体量轻、节奏快、内容高浓的特性创造了许多跨界合作、题材创新的“新风口”,尤其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发布后,推动一批城市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而“出圈”,也为“文旅+微短剧”模式的升级释放出全新可能。本次大会上,腾讯视频推出城市火星计划,旨在为微短剧+文旅融合新模式添砖加瓦。此外,今年快手也提出了“微短剧+”方向,例如微短剧+IP、微短剧+新科技、微短剧+文旅,以期打造更新、更全面的商业模式。

微短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记者发现,本届大会上,正午阳光、完美影视以及曾志伟、王晶等老牌影视公司和老牌影视人的入局,正在让微短剧内容走向精品化、多元化有枝可依。

2024-04-03 □本报记者 许 莹 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向“新”求“质”: 1 1 文艺报 content74115.html 1 抓住时代机遇 共创共享网络视听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