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沙丘2》的视听美学与哲学深思

□徐若风

三年前,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巨作《沙丘》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沙丘浪潮”,瞬间让这个半个多世纪前的IP引起广泛关注。《沙丘》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小说,自1965年首次出版以来,便凭借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横跨5000年之久的时间跨度、丰富的哲学思想被誉为“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但影史上对它的多次改编,均以失败告终。

维伦纽瓦以“集大成”的功力,将空间造型的视听手段发挥到极致,成功将小说的“魂”呈现在大银幕上,从而打造了一个拥有独特气质的沙丘世界——“厄拉科斯”,里面有着无数瑰丽宏大的想象与创构。《沙丘》就此一炮打响,并拿下了六项奥斯卡大奖。

而今年的《沙丘2》,在延续未来世界古典废土美学的风格下,继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影片改编自首部小说的后半部分,更为紧凑地凸显了小说中的对手戏,同时也并未丢失其写意戏和心理描写。

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男主保罗·厄崔迪,在这部续集中,从一个家族的年轻继承人,转变为被弗雷曼人尊为“天选之人”的领袖。随着保罗能看到越来越多未来的图景,他终于走上了一条原本不愿走的路,召集、巩固他的权力,并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挑战。

《沙丘2》的科幻魅力首先在于其世界观在美学层面的展开。维伦纽瓦对场面的设计无疑是影片的最大看点。作为好莱坞目前最会挖掘场面特质的导演之一,他曾经提到,自己希望在电影中探究的,是景观场面对于人类灵魂的影响,以及自然场面如何唤起人心中的内在情感。也就是说,他电影的主角,除了演员饰演的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场面设计,它决定了创作的先决思路。

在维伦纽瓦的电影中,人物心境的转化往往不以对白、话语的方式流露,而是以场景驱动。如《降临》中,巨大的黑色飞船登陆地球,几何线条、黑白色调简化的未知空间,营造出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抑或是《银翼杀手2049》中,壮观的工业末世被铺展于观众眼前,沙尘席卷的巨大景观静默如谜。

《沙丘2》在这点上同样做到了极致。从红外摄像机拍摄的哈克南母星的黑白影像再到浩瀚的沙丘景观,每帧画面的精心构图都有目共睹。维伦纽瓦对于色彩高度统一的敏锐运用,如哈克南家族的黑白场景、帕迪沙皇帝宫廷的欧式风格,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巧妙地通过色彩传达了不同权力阵营的氛围和内在特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沙丘2》在视觉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维伦纽瓦对于空旷空间与秩序感的迷恋,在电影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显现。

他在谈到创作方针时曾提到:“空旷景象与静默场面的冲击,都成为保罗内化的、潜意识的旅程。当人物走向沙漠的更深处时,我们也走到了他内心更深处。”视觉叙事的手法不仅赋予了电影艺术性,也使原著中的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体现,暗示出了保罗的成长历程。

角色发展、权力关系的不断对调,则是《沙丘2》的另一个亮点,也是它迥异于大部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内核所在。

在权力和复仇的双重驱使下,保罗必然要直面自己的内心挣扎。他对于救世主的身份极其抗拒、抵触,不愿意成为宗教狂热的催化剂,不愿引发弗雷曼人的复仇之火。但为了更大的目标,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初衷。这条贯穿全片的核心线索,即是对常见的好莱坞大男主电影“救世主叙事”的解构。

在《沙丘2》中,我们看到了个体的神话是如何被造就的——它源于对集体的意识操控,鼓吹“神秘性力量”的反复策划、言说,才最终将传说落为现实。在弗雷曼人的传说中,救世主将会来到厄拉科斯解放他们,给他们造出一个绿洲。而实际上,这是由姐妹会在多个世纪里精心制造的迷信。

影片“拆穿”了这一现象的制造全程。比如杰西卡夫人饮生命之水而不死,是因为她受过特殊的解毒训练,而这却被视为上天的神示。保罗被认定为救世主,原因除了一次次神迹外,更关键的就是他配合了自己的母亲,上演一出饮用生命之水后复活的行为。当他选择顺应所谓的“人造神话”,坐上救世主的位置时,他也真正拥有了控制他人命运的权力。

也正是在此刻,他由一位少年转变成一场战争的发动者。尽管在电影的节奏以及某些情节的发展上,保罗的心理变化呈现得还不够充分;但可以从中看到的是,保罗的整体成长并非是简单的黑化,而是在命运的重压下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宿命。

面对自己看到的预言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悲剧,保罗的选择是一定程度的自我牺牲。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牵动无数人的命运,这种重担让他不得不在个人幸福和更大的责任间做出抉择。他的行为看似冷酷无情,实则是无处挣扎。预计在下一部电影《沙丘3》中,他也将最终成为一位悲剧性人物。

除了保罗的变化轨迹之外,其他角色如杰西卡夫人、契妮、邓肯及反派角色哈克南男爵、菲德-罗萨,也都有更复杂和立体的表现。电影通过这些角色之间的冲突,展现了权斗、信仰、家族伦理与仇恨的多重主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暗线的女性角色塑造。杰西卡夫人的角色在这一部中有了全新的转型,她不再只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更是一位在政治和宗教间暗中游走的复杂人物,提供给影片很大的解读空间。而对女主契妮赋予的当代女性独立思想的改编,让她拥有自由意识和反抗精神,也为这个科幻故事增添了现实的温度和批判的底色。

通过上述提及的一系列冲突强烈的大群戏,维伦纽瓦将他长年累月思考的科幻观植入到了《沙丘2》中。

在《沙丘》系列的未来世界中,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乌托邦式的美好生活,反而加剧了权力的斗争和人性的扭曲、权威的迷信。《沙丘2》中的科技元素如飞行器、蒸馏服、扑翼飞机等,虽然先进,却被用来服务于更加原始和残酷的目的。这种对科技的反思,是《沙丘》系列一直以来的核心议题之一。维伦纽瓦通过电影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科技的进步,是否真的能带给人类幸福?

《沙丘》系列中,原著的特殊设定,即是其所处的“后科技”时代。曾经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在经历了人工智能的反噬之后,被迫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和重置。科技的发展不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到了严格的道德审视,自动化和智能设备也遭受全面禁止。在这里,人工智能和电脑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原始的交流方式和决策机制。

这种设定实际上也是对现代社会中技术依赖和信息过载的反思。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会因为发展速度过快而失去很多别的东西?甚至如《沙丘》中一般,复归到欧洲中世纪的状态?这一重转变为影片的科幻元素增添了一层现实意义。

影片的深思还体现在对自由意志与宿命的探讨上。保罗的先知能力让他能够预见未来,但这种能力同时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他能够看到未来的无数种可能,但却无法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种对命运的无力感,在宿命与自由意志之间难以平衡的艰难过程,是维伦纽瓦在这部续集中突出的另一个主题。

总而言之,《沙丘2》的科幻魅力,除了科幻美学、世界观之外,最终还是对科技与人类文明的反思,以及对自由意志与宿命的探讨。维伦纽瓦将两者交织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宏大命运时的挣扎。这同时也是对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状况的一种预示。科幻作品的意义即在于此,通过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和超越现实的想象,激发我们对科技、社会问题的思考,推动自我反省,亦打开探索的欲望。

(作者系影评人、电影宣发从业者)

2024-04-12 □徐若风 1 1 文艺报 content74203.html 1 《沙丘2》的视听美学与哲学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