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专题

专家观点集萃

我国海洋儿童文学、生态儿童文学创作的可贵成果

高洪波:珊瑚究竟在唱什么?第一,唱的是蔚蓝色的海洋之歌,这里有着大海不同层面下乃至海洋深处的神秘。第二,唱的是火红色的科普之歌,珊瑚怎么种、怎么繁殖和成长,以及对海洋的了解和探索,会引发小读者对科学的极大兴趣。第三,唱的是金黄色的理想之歌,小说对主人公从小女孩到少女、从精神到身体的成长都进行了诗意的描写,跨度十余年,最后写到哥哥成了海军的守礁战士,唱响了一曲理想之歌。第四,作者浓墨重彩深情咏唱的是嫩绿色的生命与大爱之歌。书中提到:“种珊瑚种的是人心,是用爱去修复人心,修复这个世界。”这句话耐人深思、发人深省,写出了爱与敬畏的大主题。

邬书林:这部作品诠释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孩子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意义深远。它巧妙地通过珊瑚这种海洋生物来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品的科学性也独具特色,出版社精心策划并聘请科学顾问来帮助整合、把关书中的知识点和科学性,以更精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掌握科学知识,并对生态保护更加了解和关注。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深入了解自然,更能为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持久且良性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海 飞:《珊瑚在歌唱》以“种珊瑚”为主线,带小读者走进广阔神秘的海洋,领略自然之美,收获对生命的认知。王棵凭借自己曾经戍守南沙岛礁的宝贵经历,努力描绘神奇海洋,激发小读者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了解海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海洋大国应该拥有优秀的海洋儿童文学。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热爱海洋、对生态保护的呼吁,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也承载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为我国的海洋儿童文学、生态儿童文学创作贡献了新鲜而可贵的积极成果。

杨 平:这是一部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科普文学作品,以日常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宏大主题,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以及宇宙观、人生观的深刻课题。

梁鸿鹰:这部作品丰富了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样式、主题、内容和艺术途径,特别是在海洋主题的探索上,具有一定贡献。第十章的标题“爱是世上最大的海”是认识这部作品的关键,它深刻揭示了爱的复杂与深邃,启示我们,爱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化。人类在关爱自身和他人的同时,也应珍视自然,特别是海洋这一不可或缺的部分。王棵通过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人与海洋的关系,尤其是珊瑚这一物种的重要性。通过珊瑚这一象征,作品深刻描绘了儿童的成长、情感成熟与心灵净化。珊瑚的生态意义、战略意义与国防意义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让我们得以关注这一常被忽视的生物。

徐德霞:这部作品题材新颖独特,内容丰富生动,巧妙地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其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作品将珊瑚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读者认识到珊瑚与人类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其次,作品阐明了保护珊瑚与保护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通过生动的笔触阐述了保护珊瑚的重要性,以及珊瑚在自然生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第三,作品体现了一种双向生长的理念,珊瑚在海洋中生长,而人类在积极保护珊瑚,这一过程中,大海与珊瑚也在回馈人类,并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

陈 晖:作者是一位具有军旅背景的作家,他的其他作品也把战士守卫岛礁的内容呈现给我们。这部作品在继承这一特色的基础上,体现出一种连贯性与发展性。我们在守卫海洋的同时,也要和平建设岛礁。实际上,珊瑚的种植与修复工作不仅具有生态意义,更蕴含着深远的战略价值。然而,这部分内容如同沉积的珊瑚礁一般,深藏于海面之下,不易被察觉,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与关注的。

刘 琼: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在海洋文明方面的书写与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书本和知识不仅具有解惑的作用,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促进精神成长,同时也具有传道的功能,尤其在成长过程中对启迪良知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发展进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这部作品深刻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明等重大主题的把握,展现了作家开阔的视野和世界观。

李 浩:《珊瑚在歌唱》具有新颖鲜明的主题性。一是它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普通孩子可能并不熟悉的广阔海域,激发孩子们的探求欲;二是它以“种珊瑚”为故事的核心,在唤起我们关注生态的同时,更试图以故事性的吸引为孩子们的心灵种下爱、体恤和悲悯;三是它始终关注着成长,弥漫着几乎不着痕迹的教育性。

王国平:这部作品为我们敞开了一片新的文学天地,洞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兼具科普性。而这仅仅是这部作品多元面向中的一个缩影。作品还涉及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并深入探讨了孩子成长的主题。

郭 艳:王棵作为成熟的成人文学作家,其儿童性表达更加独特。在作品中,他巧妙结合儿童性与全知视角,通过女孩每朵的视角叙述故事。同时,每朵以儿童视角观察家庭成员和身边的成人,家人的行动深刻影响着每朵。在热爱大海的家庭氛围中,每朵的成长与对珊瑚、潜水的热爱相互促进。小说还描绘了母亲的心理创伤对每朵的微妙影响,并融合环保意识和个体责任意识,体现了生态文学强烈的现实情怀和介入意识。

盛 娟:这部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巧妙地从潜水、珊瑚等文学作品较少涉及的内容切入,展现海洋保护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给读者带来神秘感,特别是能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作品并不单纯追求主题的宏大或繁复,而是充满诗意和画面感。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和高度凝练的书名《珊瑚在歌唱》展现了铁汉柔情,精美的插图和金句的提炼也符合中小学读者的喜好,不仅具有阅读价值,还具备开发影视作品的潜质。

文学性与科学性有机融合,展现神秘海底世界

邬书林:《珊瑚在歌唱》是一本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都非常强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科学性与知识性方面展现出创新之处。好的作品一定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产物,需要学者、科学家、思想家的创新,需要作家的生花之笔,需要出版者的精准把握。学术共同体是世界出版繁荣发展的根基,把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海 飞:《珊瑚在歌唱》妙笔生花,用对海洋世界的精彩描述,将小读者的视野引向广阔海域和神秘的海底世界,激发他们的探求欲,引导他们了解海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作品探讨了珊瑚与生态的关系、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书写了海洋生态保护的大主题。那些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海方夜谭”式的文字,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作品生动有趣的科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许多海洋知识、珊瑚知识。同时,孩子们在这个故事中不断学习,懂得了爱与责任,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陈 晖:儿童文学在宏观意义上也是一种生产,是由学术共同体及时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共同去构建的。新质儿童文学的生产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研究,聚焦在科学与人文内容的融合上,并考虑从文字读物到融媒体呈现的多元化展现形式。建议在书中设置扫码获取影像知识、科普资源的链接,以更全面、更立体的方式展现这部作品及其所代表的未来儿童读物在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多方面的状态。

李 浩:王棵曾是海军军官,在南海守过岛礁,有过下潜的经历,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无疑调动了诸多自身经验;他也是一个科普迷,为了这部作品的科学严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而且多次去相关机构考察,向科学家们仔细询问。可以说,科普性在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王棵有意而有效地“把药裹进糖里”,始终注重科普性的生动和有趣,有意识地借不同人物之口、以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郭 艳:这部作品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完成度很高,详细阐述了潜水、珊瑚生长及科研等内容。其中,对于长棘海星与珊瑚的天敌关系、珊瑚白化病、潜水危险性以及接触珊瑚礁会破坏珊瑚等叙述,给人带来新奇的陌生感。学术共同体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家的发现能深刻影响我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知,进而改变文学创作的视角和感觉。王棵拥有丰富的大海体验,他的写作资源得天独厚。将儿童文学与科学性、知识性结合,从生物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角度感知生命,将为我们展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是该小说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崔昕平:作家的内驱力会带着故事走到一般作家想不到的地方。王棵不仅详尽阐释了珊瑚的基本常识,更将笔触延伸至珊瑚礁的功能性解读,这一跨越不仅突破了生态环境的单一层面,更触及珊瑚礁在领土意义上的深远内涵,揭示了珊瑚礁作为我们海防国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承载的重要价值。作品以儿童文学形式呈现,向孩子们传授海洋知识、珊瑚生命、礁群意义及面临的威胁等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构建起作品的多维视角

高洪波:王棵充分调动自己曾在海军部队守过礁的生活资源,让主人公从日常生活走近大海和珊瑚,让其在成长中获取特殊的营养。作者写起小说来驾轻就熟,文字充满诗意,书中的父母、哥哥等人,甚至远在西藏的外婆,都构成了层次鲜明的人物关系,让人有阅读的欲望。相较作者以前的海洋题材作品,可以看出其写作上的突破。

徐德霞: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每朵和朗乐两个小主人公,特别是每朵身上展现的执着探索精神,对热爱事物的投入与坚持,为当代孩子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可借鉴的健康成长的模板。同时,患有深海恐惧症的妈妈这一角色,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层次,凸显了大海与珊瑚对人类精神的疗愈作用。麦叔叔这一人物也颇具魅力,他的成长与珊瑚保护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双向成长的关系。外婆虽出场不多却意义重大,她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根”性理念,她支持女儿种珊瑚也是寓意深远,既展现了珊瑚与人的紧密联系,也揭示了种珊瑚与灾后重建、人心重建密切相关。

王国平:这部作品以儿童的视角、经验和立场来审视世界,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贴合儿童心理,是儿童本位意识的重大突破。特别是作品中孩子们的语言和行为,都展现了儿童本位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贴近儿童心灵。尽管爸爸并非故事的主人公,但爸爸形象的塑造同样出色。爸爸与孩子的交流,以及他与妻子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所展现的智慧,具有启示性意义。

深刻的思想主题与真挚的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高洪波:在《珊瑚在歌唱》中,从海洋到高山,从学校到科研室,从家庭到城市生活,王棵都下了极大的功夫。我格外注意到,作者写出了外婆在西藏的特殊生活,从喜马拉雅山的地理知识谈到了沧海桑田,这种经历我在云南曾切身体验过。当时我看到山上有很多贝壳,说明在亿万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海底变成了山峰,海洋生物变成了化石。王棵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文字,这段描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部作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

海 飞:能使这些文字具备艺术性和感染力,只是亲眼见过显然远远不够。写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表达,才能把这些相隔遥远的陌生画面送到读者面前。而且,与这些表面的语言浪花相比,作者更看重的可能是文字之下的暗流,小到人物不可言传的微妙情绪,大到人们生存的世界乃至时空宇宙,都藏在这部小说冰山的海平面以下。大海牵涉高原,现代的科学重叠着古老的传说,人的“梦”和“想”永远都比眼前的世界更开阔。儿童文学需要这样的眼界,孩子需要这样的精神气度。培养孩子们的心胸,首先要走到他们的心里去。这就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儿童性。

杨 平: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主题与生动的文学叙述相结合,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作品既是一部儿童成长小说,又是一个自然童话,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多样的文学阐释空间。作品语言活泼生动,画面感强,并配有精美插图,提升了其艺术性。特别是结尾设计意境高远,为作品增色不少。

梁鸿鹰:作为军旅作家,王棵转型儿童文学创作后的特长与对海洋的热爱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品的成功不仅源于作者出色的想象力和生态方面的构思,更在于其深厚的军旅和守礁生活背景,使他对珊瑚这一物种具有深刻认知。因此,作品中人与珊瑚的关系展现得自然而真实。随着两个儿童角色的成长,珊瑚及其相关领域对他们心灵的成熟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作品中,母亲的心灵在大海中得到治愈,志愿者的专业与敬业精神展现了人类维护海洋生态的努力。两个孩子在此过程中不仅探寻了海洋新世界,也为读者展现了新视野。

陈 晖:作者更多地期望通过修复与重建来展现其深刻寓意。例如收集折断的珊瑚进行繁殖、科学家借助繁育技术建造珊瑚礁等情节,不仅蕴含科学智慧,更兼具人文情怀。这些元素既承载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又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在诗意与哲理层面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崔昕平: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学层面,更在于其深远的教育意义、深刻的内涵和人文关怀。王棵准确把握了儿童视角和语言简洁而优美的尺度,将复杂的海洋知识呈现得生动有趣,同时使其没有失去作者本身的艺术属性和诗人气质。珊瑚这种沉默的生命“在歌唱”,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聆听万物的声音。这种融合在故事之中的诗意表达,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审美价值,更让我们对自然与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4-04-12 1 1 文艺报 content74213.html 1 专家观点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