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专题

从一株珊瑚到一个世界

□徐德霞

《珊瑚在歌唱》是作家王棵继《风筝是会飞的鱼》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把读者的目光引向神秘的大海,文笔高度集中在人与珊瑚的故事上,一层层揭开珊瑚世界的神秘面纱,把种珊瑚与孩子的成长、把保护珊瑚与保护自然生态、把珊瑚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既是一部严肃的主题出版物,也是一部把人类之爱与珊瑚之美高度融合,把文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精品之作。

洞穴式的结构让故事内容层层深入、步步惊奇,建立了足够的阅读期待

《珊瑚在歌唱》这部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它以小主人公每朵和哥哥朗乐与家人同行来到海边度假为契机,从第一次潜海见到珊瑚,便爱上了珊瑚,从此与珊瑚、与保护珊瑚结下不解之缘。这样一个看似单薄的题材、显而易见的环保主题,作者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如何让这部作品有益有趣且丰饶生动,尽可能地抵达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应有的高度。值得称道的是他做到了。作者笔下的世界如此之丰富辽阔,思想内涵如此之深厚,笔触如此之洒脱灵动,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这完全得益于作者良好的思想、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结构新颖别致,并且与故事内容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洞穴式结构,入口小、肚子大,步步深入,一步一步走下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惊艳。每朵初识珊瑚是在七岁,到结束时她已经成人,上了大学,在这十余年的过程中,每朵与珊瑚紧紧纠缠的故事就是一条时间长廊。在这条时间长廊上,洞穴连着洞穴,每一个洞穴都值得驻足观看,甚至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对小主人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新奇世界,带来新惊喜,更是人生新课题、新挑战、新历练,小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历练与挑战中,带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姿态一天天成长起来。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条充满胜利和喜悦的健康成长之路。

其次,从艺术上讲,这种与故事、与人物高度契合的结构,避免了人为设计,靠故事本身、人物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一步一步推动故事的发展。在一个个时间节点上,每朵每靠近珊瑚一步,就揭开珊瑚的一层神秘面纱,从远距离的观赏者到零距离的亲手栽种者、养护者,是一种沉浸式的循序渐进式体验。就像书越读越多一样,每朵对珊瑚的了解越多,就越喜欢、越割舍不下,直到爱上它,身不由己地全身心去保护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作品很扎实,它是一砖一瓦从底层建起来的,阅读的期望值很高,读者的参与度很高,共情能力很强。从另一方面说,感染力也很强。特别是在不同的洞穴内作者精心描绘的高光场景,让人动情,让人惊艳。比如,夜里每朵和哥哥、妈妈在实验室里屏息静气看珊瑚产卵,此时作为读者的我也很紧张,始终提着心;再比如,每朵第一次深海潜水,第一次见到海下珊瑚礁的场景描写;还有,每朵真正下潜到海底亲手种下一棵珊瑚的描述,现场感、镜头感都很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美妙。总之,这部作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由单薄到丰富的过程。随着小主人公的成长,追随她的视点,作品越来越开阔,场面越来越好看,情感越来越激荡,人物境界越来越升华,意蕴也越来越深刻,做到了人物、故事、读者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三位一体。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是自然天成的双向成长、双向受益

在这部作品里,每朵与哥哥朗乐的成长,是与周边人的关爱、与大海、与珊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度参与了珊瑚的保护工作,从最初的旁观者到成为志愿者,再到亲手种下一棵珊瑚,收获的不只是技能和体能的提高,更是精神上的成长。每朵第一次到三号岛礁下潜时,不慎撞断了一根珊瑚,这给她的内心带来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她从下榻的民宿店主麦叔叔那里知道,撞断的珊瑚马上种下去还可以活,于是一心想找机会种下去,几经努力也没种成。在以后远离大海的日子里,断枝“七月”会时时勾起她对大海的思念,并不断激发起她的赎罪之心,也正是从这时起,她立志要成为一名珊瑚的守护者,要亲手种下一株珊瑚。一个孩子对弱小的同情、自责、担当,正是在挫折中建立起来的。

此外,生活也给了他们很多精神滋养。比如,从事民间珊瑚保护的麦叔叔不只是她潜水时的教练、陪伴者,更是她走向保护珊瑚之路的领路人;而一直从事珊瑚研究、保护与培育的专家曾阿姨和童老,则是她的精神楷模。作品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体验珊瑚世界的同时,也热情讴歌了那些执着忘我地献身珊瑚事业的专家学者,也包括麦叔叔这样的普通人。从他们那里,每朵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珊瑚的专业知识,也学到更多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他们保护了珊瑚,珊瑚也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美,让他们懂得了爱与同情、感恩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另外,是大海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懂得在地里种下一棵草,和在大海里种下一棵珊瑚的意义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正是从这些大大小小、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兄妹二人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孩子们保护了珊瑚、保护了海洋,海洋也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这就是人与珊瑚的共依共存、双向成长。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条辅线,那就是每朵妈妈的精神调养与修复。在印尼大海啸中妈妈亲眼所见好友被海浪卷走而无能为力,从此患上“深海恐惧症”。起初她极力反对女儿下海,她眼中的大海是如此变化无常、神秘莫测、险恶而恐怖。对此爸爸一直悉心呵护,采取多种方式引导,让她慢慢亲近大海。真正从内到外都触动她的还是在曾阿姨的珊瑚实验室里,珊瑚之美让她的心变得柔软熨帖、安逸平和,尤其是看到珊瑚产卵的神奇场面,妈妈激动得满眼泪光,从此她也爱上了珊瑚。最终妈妈不仅下了海,而且若干年后在每朵的陪伴下,她来到当年的海啸发生地,在被海底地震摧毁的珊瑚礁废墟上亲手种下一株珊瑚,了却了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愧疚和惶恐,充分展示了大海的疗愈作用。

说起双向受益,就不得不说麦叔叔和他的环保事业。这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豪爽、健谈、好学、有抱负。他开始是光棍一个,后来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妻子,成了家,生了个大胖小子。他就是当地民众中的普通一员,自然、本真、务实、有理想、有追求,是一个具有当代人素养的新时代公民的典型。他一直在搞旅游、保护珊瑚,也保护海洋环境。可喜的是作者没有把他架空,而是塑造成一个脚踏实地、执着于环保事业并能越做越大的人,他的“环保主题海底旅行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环保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所呈现的是新时代环保事业的真实样貌,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可持续且良性发展。

笔触开阔洒脱,避免了内容的单薄化和主题的单一化

俗话说,山高人为峰。思想有多深,目光就有多远;眼光有多远,路就有多长。近年来,一批成人文学作家投身儿童文学创作,对此儿童文学界是抱有期待的,希望他们能给儿童文学界带来新质,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学样貌。王棵作为一位成熟的作家,他的这部新作《珊瑚在歌唱》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首先,他有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多侧面多角度反映生活的能力。比如,他的儿童视角并不是单一的儿童视角。他时常游离儿童视角,以客观的全能视角表现生活。在场景设置上更是变幻莫测,时常超越读者的预判,能带来更多惊喜和阅读快感。另外,他非常娴熟地将多个人物布局在多个“场”中,并让他们与主线、与主题互相关联,互相映照与呼应。他的笔触是相当洒脱自如的,且能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由。如果说这些都还不足为奇的话,他把外婆这个人物设置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个古老村庄里,并让她带有某种智者的意味,就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了。从南海到西藏,不只是行文上的广阔,也不只是从海到山这种地域和海拔的强烈对比,其实它承载了作者想要在这个故事中寄托的很多思想内涵,是这部作品思想内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它大大提升了这部作品的厚度和高度也不为过。外婆那古老的故事中、传统的善恶有报的思想观念中,包含着人生真谛和深刻寓意。比如,从她口里每朵和哥哥知道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的自然变迁,从侧面印证了保护自然保护珊瑚的重要性。再比如,当每朵陪妈妈决定到当年发生大海啸的地方去种一株珊瑚时,外婆很支持,她说:去吧,去当年出事的海里种珊瑚,也许能找回丢失的东西。这句话非常朴实,完全符合一个一辈子在藏区居住的老婆婆的身份,同时又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言外之意,珊瑚和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和人心、和人的行为也是联系在一起的,珊瑚的恢复与妈妈心理的复建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她的故事和语言中包含的善恶是非、天人合一观念,恰如这部作品的生动注释。如果说我们一直在赞美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我们关注的是“变”,外婆代表的恰恰是“不变”的那部分,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与传统,是带有某种根性的东西,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可丢掉和忘却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是大大深化了主题。另外,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文化符号,她本质上和作品的内容甚至气息是同声共气、一脉相承的。试想如果少了这个人物,或者把她设置在大海边,或者与每朵一家生活在一起,写成一个普通老太太,这部作品是不是会逊色很多呢?

说作者文笔洒脱,也包括大量有关珊瑚的知识的恰切嵌入。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啻一部有关珊瑚的科普书,知识量大且精准,为此出版社还专门聘请了科学顾问。最重要的是,作者把牢了作品的文学基本特质,知识再多再好,也没有喧宾夺主。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这部作品里故事如水,知识不过是水中鱼、岸边草。因为有了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映衬,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而鲜活;同时因为有知识的衬托,作品也变得更加丰厚生动、生机盎然有活力。

还有一个细节也不得不说,那是每朵心中一闪而过的感叹:大堡礁在过去三万年里曾遭遇过五次死亡事件,然而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大自然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其实珊瑚的历史类似人类的历史,百万年来,经历过无数天灾人祸,人类也依然顽强地生活在地球上。也许再过数十年、数百年,在妈妈种珊瑚的那座破败的珊瑚礁上,又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前提是人类不干扰不破坏。保护是因为破坏在先,没有破坏,何需保护?也许这就是每朵没有去学珊瑚专业而选择历史的背后原因,她想去研究人类历史,解读破坏之源。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想,作者是不是别有深意,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可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对儿童文学创作也多有启示。

总之,这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奇特世界,也是一个和畅温暖充满爱的故事。当一部作品把爱与美巧妙融合,爱就是美的阳光雨露,美也是爱的馈赠,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珊瑚在歌唱》就是这样一部别开生面之作。

(作者系《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

2024-04-12 □徐德霞 1 1 文艺报 content74214.html 1 从一株珊瑚到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