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读《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

□张 陵

报告文学作家尹红芳在江西瑞金深入生活,走过了许多红军村庄,访问了许多红军家庭,听到了许多红军故事,感动于那段悲壮的红色历史,动情于今天的奋进生活,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作品站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方位,回望百年历程,让红色的血脉流淌在今天的现实中,反映了老区人民开创自己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展现了红都瑞金的时代气象,提炼了深刻的思想主题,是一部表现百年党史精神、表现脱贫攻坚精神、表现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瑞金在革命史上有“红都”之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瑞金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作品提供的真实材料,当年瑞金只有24万人口,却有4.9万的青壮年加入红军队伍,其间有不少兄弟、父子、叔侄一起参军,同赴战场。今天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7000人之多。光读这些数字,就足以震撼心灵。红军主力离开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内,红军家属和后代经受了多年“白色恐怖”的摧残和折磨,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度过许多艰难的日子。这样沉重代价的付出,却没有统计数字,实际上也无法统计。

同样让人动容揪心的是作品描写的现象:2012年,国家部委联合调查组在一个烈士村华屋村调研发现,村民年收入为2000余元。整个村庄没有小汽车、空调、燃气灶、太阳能,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130多户人家还住在土坯房里,过着贫困的生活。这可能还不是瑞金最贫穷的烈士村。瑞金几乎所有的烈士村都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那些曾经哺育中国革命成长的许多老区,老百姓日子过得都很苦,贫困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烈士村的状况只是一个缩影。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对老区而言,首先就是还债,就是弥补过去历史的欠账,就是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应该说,让包括老区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我们党一百年来坚持不懈的初心,才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作家尹红芳显然深刻认识了党的“初心”的根本,也精准把握住了我们时代跳动的脉搏,读解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深意,因此自觉而且自信地选择了这个具有思想艺术挑战性的题材,表现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杜鹃红》的重心,讲的是红色基因的传承、红军精神的赓续。作家一边行走、一边讲述,很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构成一条交叉推进的叙述线索,并最后聚焦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上,丰富了故事思想容量,夯实了主题的内涵。我们能够读出,瑞金的红军后人,对自己先辈的英雄历史怀有深深的敬畏,对红军的故事怀着深深的敬意,他们内心的骄傲、荣光与自信,常常溢于言表。《杜鹃红》笔下的红军后代们,透着一股老区人民特有的坚韧性格。在任何艰辛恶劣的环境里,他们都能想办法生存下来,性格铸就得特别坚忍坚韧。正是这种性格力量,支撑着他们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等到人民解放的那一天。也是这种性格,使他们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期,特别能够理解国家的困难,也自觉为国家分担。改革开放时代,沿海地区发展起来,老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红军后代们更是发挥了他们性格的优势,艰苦地开创着自己的生活。很多红军后代外出打工,向经济发达地区求生存讨生活。但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打工者,他们都有红军后代的情结,都心系自己的家乡。作品写了一批这样的红军后代,讲述他们回报家乡的故事。

我们肯定注意到,作品所持的是先进的历史观、人民观。作品描写的一百个红军后代,每个人都很平凡普通。他们的父辈是共和国的英雄,他们则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即使他们当中许多人创了业、发了家,也都还是劳动者,并不是什么精英。然而,父辈那种英雄的文化基因在他们身上传承,英雄血脉在他们身上流淌。这些具有英雄血脉的劳动者,集合在一起,组织在一起,就能凝聚起创造生活的磅礴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建设美丽乡村,开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2024-04-15 ——读《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 1 1 文艺报 content74234.html 1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