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华民族正阔步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动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进行了明确阐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前景。马建辉的新著《走向当代的传统——论“两创”基本理论问题》(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对“两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走向当代的传统》一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内在的贯通性和理论的系统性等鲜明特质。作者凭借长期的理论研究积累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学习,以八章篇幅深入细致地对“两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细致缕析,研究内容层层深入。如该书第一章“关于‘第二个结合’”追溯了“第一个结合”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个结合”,揭示了二者的内在关联。该著提出,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应该、能够、必须”三个层面提出了二者结合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如何结合的问题上,作者也从“挖掘”“激活”“注入”“贯通”和“运用”等方面入手,对实现“两创”的具体方法路径作了探讨。这显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领会“两创”思想的丰富内涵。
《走向当代的传统》全书形式规整,气脉贯通。第一章阐述“关于‘第二个结合’”之后,第二章“关于两个主体”、第三章“关于三个创新”次第展开相关论述。作者认为推进“两创”的关键在于凸显文化发展在其原生性、传承性基础上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在第二章,作者指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双创”的发展底色应该是中华性和人民性。在第三章“关于三个创新”中,作者多角度阐释了“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守正创新”的意义和内涵。
对“两创”理论的阐发,既需要回眸历史,也需要关注当下,还需要落实在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上。在这方面,《走向当代的传统》体现出了理论建设的文化自觉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在该书第四章“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中,作者强调“两创”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作者分别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及国际大环境入手,回应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国话语如何摆脱弱势等多个问题,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方式。该书第五章则聚焦“文化赋能”,分析了传承中华文脉在增强精神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新时代经典、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上的重要作用。该书最后一章“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视角,阐述了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实际上,这也为全书做了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是一个不断开放的宏大主题,对这个宏大主题的研究也始终在路上,《走向当代的传统》对其展开的思考和探索,正是这个宏大主题研究场域的一个侧影。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推出大处落墨、细处着眼的扎实理论著作,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呈现,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志钧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佳婧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