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在“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展现乡村振兴的浙江智慧

——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研讨会综述

乌石之晨 马荣鑫 摄

《群山回响》,李英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

□周 佳

2024年4月8日上午,由《文艺报》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的李英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相关领导出席并讲话,十余位来自文学评论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就《群山回响》的创作价值、时代意义和作品风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今年年初推出,作品书写不断迭代升级的“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引领乡村走向美丽、共富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果实,以“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中国之美”。作者李英用一个个微小而鲜活的故事记录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基层党建多领域的乡村发展新革命,剖析“千万工程”的科学思想与方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实践范例,交出了一份回应时代命题与社会关切的文学答卷。作品受到多方认可,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

用坚实的脚步丈量乡土,以质朴的文笔记录蝶变

书写新时代“三农”故事,作家不能只做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应该踏上乡村的土地,走到农民群众中间,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亲临现场的脚力是发挥报告文学作家眼力和笔力的前提,李英的《群山回响》可以说是一部走出来的作品。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虞汉胤指出,《群山回响》这部报告文学的一大特点是采访很深入,“作者李英耗时数年,奔赴有代表性的乡村开展田野调查,以近距离的观察、切身的体会和作家的视角,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和当代农民的创业历程”。

本书策划者、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提到:“李英作为乡村生活和乡村变化孜孜不倦的书写者,从大量的田野采访中提炼出典型的人与事,以鲜活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建构了一部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称李英是一位“村子里的作家”,乡村是他深挖的一口非虚构创作的井,“没有坚实的脚步,没有严谨严肃的写作态度是很难写出精品力作的”。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李英之所以能够通过一个个故事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得益于他的深入探访,得益于他以朋友的立场与受访者交流。《光明日报》文艺部评论版主编王国平也很赞赏李英在浙江大地上行走、在人群中体悟的作风。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在“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等的引领下,浙江乡村的发展成果喜人。李英了解、热爱乡村,是浙江“千万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他自觉肩负起书写时代的使命,以诚恳务实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和记录真实的浙江乡村。

在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看来,浙江在全国领先的实践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浙江作家创作的丰厚土壤。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张陵认为“浙江得天独厚的实践和理论资源把书写浙江故事的报告文学推向高潮”,而《群山回响》是写“千万工程”的最好作品之一。

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对一地的故事应寄希望于本地作家来写深有感触:“‘千万工程’是个很难书写的项目,一是需要作者的脚力,二是需要用文学的方式来解码。李英趴下身子、沉下心来,为写这本书走了那么多地方,采访了那么多人物,写出了每个人物的分量和才华。”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同李英写浙江故事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肯定他的勤奋用功,“李英愿意花大量的工夫做田野调查,如实、生动地将一个个乡村建设者的故事转化为文字艺术,让读者看到真实的力量”。

创作有思想、有审美的报告文学精品并不比创作小说容易,采访如何走深、走实,观察如何真切、透彻,行文如何构思落笔、引人入胜,都充满挑战。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将《群山回响》视为用文学的方式把生动的伟大实践转化为故事的成功示范,“李英把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在文学的画卷中呈现了出来”。刘琼为李英深厚的写实功力叹服:“他用白描的风格、素朴的笔法、洗练的语言来写具体的人、真实的事,作品的叙事节奏自然,给人亲切的阅读感受。”《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认为李英很会讲故事,作品既有政策、站位的高度,又接地气,用庄重的文字呈现了出色的文本,展现了浙江为实现共同富裕所贡献的智慧。

书写“千万工程”的迭代,探索乡村振兴的经验

2023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5周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千万工程”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号召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芮宏表示,《群山回响》是一部顺时而出的作品,契合重要节点,是擦亮浙江出版标识的标志性成果。乡村振兴这项事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千万工程”是一项有史诗性的伟大实践。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直言“‘千万工程’点比较多、线比较长,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比较难写”,李英的这部作品很好看,令人感到惊喜。刘琼评价《群山回响》中不仅有今天的美好图景,也有昨天的筚路蓝缕,把“功成不在一时”的历史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张陵充分肯定《群山回响》的思想内涵,认为作品具有鲜明和精准的问题导向,深刻揭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的基本规律以及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浙江一个个村庄纵向的个性化迭代成长,构筑起一个省域内村庄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发展格局。评论家李炳银认为《群山回响》围绕“千万工程”这一主线展开,写出了乡村振兴题材的新意,“一个又一个乡村发展的故事给人花团锦簇的感觉”。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从书中听到了时代进步的回声和乡村发展的跫音,看到了新时代一村一态、千村千品、万村万业的气象,他对一个个荒村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美丽风景村感到惊喜。

王国平提出《群山回响》的主角是一个个村庄,它们基于自己的产业发展,各展其长、各显神通,“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式发展的乡喜中守护乡愁”。同时,他也关注到书中浓墨重彩的乡村治理这一重大课题,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激荡,乡村伦理表现出强大的张力,乡村显现出富有能量的内核。

“千万工程”是一场涵盖多领域的乡村发展新革命,很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群山回响》记录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的力量。白烨提到:“浙江的一些村庄在振兴过程中把一些传统的元素与现代文明对接起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非常可贵。”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十分欣赏李英写“父亲的水稻田”那篇文章,他评价周华诚的实践是一种“智力乡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的力量,是一种崭新的事物、可喜的探索。

“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有很多阐释的可能性,白烨用“板块结构”来概括《群山回响》文本的组织方式,“这种写法既能涵盖多种模式,又能相对集中地阐明一条发展道路”,写出了浙江乡村因地制宜,多元化的发展经验。

如何构建有效的主题写作叙事是丁晓原深思的问题,他用“集纳式”来形容《群山回响》的叙事形式,指出“没有一定的面和信息量不足以反映‘千万工程’这一主题题材”。

潘凯雄提出《群山回响》不是写一个典型的“点”,而是聚焦一个“片”或“面”。“20个故事写了20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也揭示了乡村振兴没有固定的模式,村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深刻道理,《群山回响》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

李朝全认为《群山回响》成功地表现了浙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示范省:“李英采用由点及线、串线成面的写法,在浙江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编织起了‘千万工程’的绚丽画卷,描绘了共美共富的乡村和美生活图景,回应了新时代乡村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

报告文学是特别切近社会公共议题的体裁,应积极发挥参与社会改造的作用。浙江乡村的发展实践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范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动教材,总结和分享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群山回响》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描绘浙江新农人的精气神,彰显“中国之治”的优越性

李英用质朴的笔触描绘乡村建设先行者们多姿多彩的人生轨迹,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潮流的激荡与融合中讲述乡村故事,探寻浙江“千万工程”最宝贵的财富——人的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和实干之气。

《群山回响》令白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物,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领头人构成了“千万工程”的人物群像。李炳银认为李英用“人在事中干、事中见人物”的方式把乡村建设者的形象、精神、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活,让读者看到乡村的新希望。梁鸿鹰认为,这部作品把乡村振兴和人的成长进步联系在一起,“见人、见事、见精神”。

彭学明从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本中看到了一批无私奉献、创造乡村发展奇迹的人,他对浙江人的智慧充满敬意。刘琼感受到浙江具有开拓性、示范性、启发性的乡村振兴实践的背后是浙江人不甘于现状的胆气和永不停止的精神,“李英挖掘和表现了时代生活现象之下的本质,解答了乡村振兴的奇迹为什么能够发生在浙江”。李朝全认为《群山回响》中的故事体现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

基层党员干部和青年农创客是《群山回响》人物群像中备受关注的两类。

浙江乡村冲破发展困境离不开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担当先锋模范,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程绍武注意到《群山回响》对乡村社会治理的书写很充分,特别是写到了村“两委”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让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陵谈到,在《群山回响》一书中读到了其他很多乡村振兴题材作品中忽视的内容——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李英塑造了一批作为乡村振兴支撑力量的村党支部书记形象”。梁鸿鹰也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到了村支书等干部与群众凝心聚力产生的巨大效能。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踌躇满志的青年农创客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形成一股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丁晓原赞赏李英写出了关于“千万工程”的新观察、新发现、新思考,“他写了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量,‘80后’‘90后’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是乡村振兴希望之所在,是乡村振兴可持续的保证”。张陵认为《群山回响》写到的许多年轻创业者的生动故事,诠释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展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传递了新时代的气息,传播了新时代的先进思想”。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从李英饱含真情的描绘中,领略到了浙江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从一个个细微而感人的故事中体会到了发生在浙江农村的新时代山乡巨变,“这些实践和经验对全国各地振兴乡村都有示范引领作用”。

潘凯雄认为《群山回响》把握住了乡村振兴这个重要阶段,为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提供了宝贵经验,“浙江乡村振兴注重造血式而非输血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

王国平阅读《群山回响》后最大的感触是,“它把文件里的战略、规划具体化,将硬核的内容落实到事情、人、细节、场景上,写生动的实践,写理念落地生根的过程”。李炳银也认为李英用文学的方式把“千万工程”实施的过程、经验表达了出来,不仅对中国其他地方有参考价值,甚至对人类、地球的发展都提供了启示。

在白烨的理解中,《群山回响》看起来是写乡村脱贫、振兴、致富,其实超越了这个层面,有更丰富、深远的意义,“‘千万工程’是一项顶层设计,群众主动作为,政府、企业各方面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发挥各自的能量和创意,形成合力,这种做法在中国之外是很罕见的,凝心聚力、上下一心的干事方式在浙江‘千万工程’的推进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突出,彰显了中国在制度、道路方面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千万工程’是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正如作者李英所言,他“放弃大场景、大报告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折射乡村振兴的大主题、大立意”,是因为他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所在。《群山回响》描绘的动人故事、展现的多元智慧,源自浙江的乡村,也属于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千万工程”正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推进,乡村蝶变的故事将由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不断续写。

2024-04-26 ——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研讨会综述 1 1 文艺报 content74409.html 1 在“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展现乡村振兴的浙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