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编织家国一体的情感纽带

——纪实文学《星火接力》作品研讨活动综述

《星火接力》,刘笑伟、樊卓婧著,宁波出版社,2024年4月

“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送朱有光烈士遗像回家

孙嘉怿(右三)与志愿军烈士后代一起迎接烈士“回家”

“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

孙嘉怿(左一)和孩子们一起缅怀英烈

□苗梁婕

由刘笑伟和樊卓婧共同创作的纪实文学《星火接力》讲述新时代志愿服务团队为烈士寻亲的故事,表现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和奋进新征程的精神面貌。作品将当代青年为烈士寻亲的曲折故事与烈士的英勇事迹、烈属的真挚情感交插呈现,还原历史现场,书写催人奋进的英雄气概和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以新时代“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为烈士找到亲属为叙事线索,讲述了该团队到访国内25个省份和地区,为近1500位烈士找到亲属,让客葬异乡的英烈“回家”的故事。作品以强烈的文学感染力,表现当代青年赓续红色根脉的志愿精神和自觉担当,生动反映全社会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4月17日,由《文艺报》社、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联共同举办的纪实文学《星火接力》作品研讨活动在京举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出席并致辞。李朝全、刘琼、徐剑、栗振宇等专家学者与会共话红色基因的传承。研讨活动由《文艺报》社副总编刘颋主持。

近代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约有2000万,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96万,其中有明确安葬地的仅55.9万人。“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自觉发起为烈士寻亲的活动。活动的发起人是“85后”孙嘉怿,在为烈士寻亲的10余年间,她凝聚了全国400多名志愿者的力量,和伙伴们走过7个国家、25个省份和地区、742座革命烈士陵园,帮助近1500位客葬异乡的英烈找到了亲属,建立起包含近4万条革命烈士信息的数据库,联结成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这支队伍里的志愿者,是新时代的“追光人”,以凡人微光汇聚成时代之光,传递“星火接力”。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他们默默付出,不计得失。这支队伍里,孙嘉怿生活并不富裕,程雪清摆摊给手机贴膜,路客为寻找烈士墓夜宿陵园,李娜父女两代人共同编写烈士词典,还有王玉茹、明城、赵斌等志愿者,他们崇尚英雄、关爱英雄,自觉自愿追寻先烈们的光辉足迹,倾听他们火热的初心,在为烈士寻亲、给人们带来温暖光亮的同时,也如星火燎原,以点点微光汇聚起新时代的璀璨星河,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

中华大地上,民族复兴的丰碑高高耸立,人民没有忘记这片广袤、深厚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的革命烈士墓碑。

在情感共鸣中,感受文学的美

郭义强在致辞中说,“中国好书”特别关注主题好、写得也好的作品。现在有一些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主题不错,但读不下去,有的太涩,有的太板。在这方面,我觉得《星火接力》做得很好,内容感人,写得流畅,很有可读性。读者在看书、评书时有很多角度,但能不能让读者感动,是判定是否是一本好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谈到,感人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合格的门槛。如果一位作家写不出感动人的作品,就不是一位合格作家。如果一位作家写了一辈子,写了很多作品,但没有几个泪点,也没有几个感动人的篇章,我认为这个作家是不合格的。在情感的共鸣当中,才能感受到美。感动对作家的书写来说是很重要的。“《星火接力》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让人感动,特别是感动了我这个老年读者,读时泪流满面。我的眼泪也不是能被矫情的文字轻易拽下来的,我是真切地被这些烈士的故事、烈士家属的故事所感动。《星火接力》是一个感动人的范本,这本书的情感,像河水一样丰沛,我被它淹没,被它感动,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有情感认同,还有身份认同。”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寻找”为什么总是感人至深,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情感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有着祭奠祖先、缅怀先辈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传统情感里有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寄托。家人成了英烈,却不知道他凋零在何处,这成了永远的歉疚,也是弥补不了的遗憾。书中写到的志愿服务者寻找英烈、送英魂回家的故事,满足了中国人的文化期待,让落叶归根,让英魂归故里。送英烈回家所体现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家族亲情、家国大义,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灵魂指向。这些志愿者所做的事,意义重大,它贴近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更加感人、动人,也更容易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情和共鸣。

塑造英雄群像,绽放时代光彩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谈到,《星火接力》的叙事视角特别精巧。这部作品通过后人的眼光来回溯、还原、再现英雄的故事,这和青年志愿者帮助烈士“回家”这段情感有个结合点。处理一个重大题材,作者找的是非常细小的切入口,这是创作匠心的体现。《星火接力》体现得特别好的是历史感,文本叙事有科学的历史观来做支撑,也就是今天我们怎么看待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为国牺牲的英雄,就意味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和平、安宁是否能够得以确保,意味着我们是否清楚民族和国家何以能够有如今的发展。因此这个精神谱系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不会被遗忘,人民不会遗忘历史。这样深沉的历史感,在书中通过完整的叙事和丰富的细节深刻地体现出来。

《解放军报》文化副刊编辑室主任栗振宇表示,英雄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叙事方式多是以英雄人物为主人公,以英雄壮举为主体内容,进而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彰显英雄主义精神。《星火接力》让我们看到在此叙事模式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作品讲述的是“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的故事,但其中还有另外一群主人公,那就是已经逝去的英雄和始终思念、寻找亲人的英烈家属。《星火接力》所体现的一个重要叙事视角就是通过志愿者的经历,让人们走近一段悲壮历史和一个个英雄人物。那些曾经戛然而止的生命故事和被时间遮蔽的英雄形象,重新在读者面前鲜活起来,并在岁月静好的今天重放异彩。这样的叙事方式,显然有别于对英雄人物的直接书写。

栗振宇谈到,《星火接力》从志愿者团队的故事切入,逐步把视线延伸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宏阔的历史背景,进而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重新矗立于当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志愿者充满敬意,也更加真切地感知到岁月的苦难辉煌,感受到英雄主义精神的伟大。在诸多为烈士寻亲的故事当中,英雄精神在传递,英雄身后的故事与英雄壮举融为一体,崇尚英雄、关爱英雄的人们也与英雄精神融为一体——他们都是英雄。因此可以说,《星火接力》塑造的是一组英雄群像。他们中有历史中的英雄,也有新时代的英雄。作品让历史中的英雄散发着新时代的光芒,也让新时代的英雄充满了历史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关注到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用点滴细节还原了英雄的形象,又通过英雄的形象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形象,构建了一种具体的历史情境。作品中书写的英雄故事都十分让人震撼,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王援朝与三个父亲的故事,既有崇高审美体验,也有内心情感体验,给读者带来较大冲击。在这样的寻找父亲,也是还原英雄的过程中,带给读者的信息、情感和精神体验特别丰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都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非常打动人。通过对一个个亲人的寻找和对英雄的还原,构建起一种崇高的精神之美,以及对这种精神之美的礼赞。我们在阅读时,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一种悲壮的力量。这种悲壮力量是宏大的精神价值,同时又有细腻的情感。

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志刚注意到,《星火接力》通过志愿者的“寻找”,为英雄叙事增添了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上甘岭战役的故事讲了许多年,原以为上甘岭战役的英雄我们都已经记录在册,没想到志愿者找到了王万成、朱有光烈士的家属,他们是黄继光的战友,也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却被长久遗忘了。新四军烈士黄万生,曾经担任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总工会常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跟随方志敏烈士北上抗日,什么时候牺牲的?在哪里牺牲的?一直是个谜团,在历史叙述中找不到记录。这些英雄的故事,在大历史叙述的长河中,或许只是一个数字,但每一个数字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志愿者为烈士寻亲,捡拾遗落的历史碎片,也是为历史“补课”。《星火接力》把这些历史碎片编织起来,用蘸满真情的英雄书写,建构了新时代家国一体的情感纽带,演绎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再叙述中国革命历史,丰富了共和国历史的鲜活细节。

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李朝全认为,《星火接力》书写了一批年轻人接力传递英烈星火、传承民族精神火炬的故事。这些年轻人,一方面为烈士寻找他们还健在的亲人,另一方面帮亲属寻找他们不知凋零何方、客死异乡的先烈英魂。这是双向的寻找。令人感慨的是,这本书中的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跟我们这一代人在血脉里面是相通的,也一直在缅怀、纪念和学习先烈。这些人是无名者,今天通过作家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他们,知道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事迹,这也是报告文学应该承担的时代使命。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实在、非常有力的回答,那就是今天的年轻人能够受到英烈精神的感召。他们在寻找英烈、送英魂回家的过程中,受到了精神的洗礼,这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精神的火光在照亮一代代人成长,这是我们民族的底气,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刘琼还谈到,这些年,抗美援朝等战争题材是创作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创作的难点在于这些战争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如何去阐释战争的复杂性,这很考验写作者的功力。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材料,怎么把这些内容跟现实语境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的作者花了很大的心力和工夫在田野采访上,通过行为叙事和语言对话的表达,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连接成一个丰厚的精神谱系,这是这部作品文学性的建构方式。

栗振宇认为,“一个小小的团队背后,是一个大大的家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鲜明英雄品格的民族。我们从来不缺英雄,也始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表达着深深敬意。近些年来,从以最高礼遇接烈士遗骸回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到以法律形式确定烈士纪念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连续提高烈士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举措的积极推动下,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风气更加浓厚。英雄的星光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里,更加熠熠生辉;英雄精神在时代的脉搏里蓬勃跳动,薪火相传,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景观。《星火接力》讲志愿者的故事,也是在讲一个个逝去英雄的故事,更是在讲一个英雄民族和伟大时代的故事。

王国平谈到这部作品除了情感的力量,还有理性的力量。团队里有非常多的志愿者,怎么有效地组织起来?志愿团队如何在各个层面开展有效的运行?这本书或许可以视为一个样本,里面有很多内容值得借鉴参考。在他看来,书中还展现了哲理的力量,就是生与死的问题、人生价值的问题。那些为国献出生命的先烈、以孙嘉怿为代表的志愿者群体,他们是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这本书能够给予人们新的启示,也是在当前语境下带给我们的一个新的课题。

康伟谈到,民族记忆的构建对于一个民族认清当下、继续往前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唤起我们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从民族记忆构建这方面来说,《星火接力》这部作品是弥足珍贵的样本。从我们后来者的角度看,我们应该要记住这些英雄,把他们放在民族记忆里。他们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

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把崇高的精神重新确立起来,它构建起新时代的风尚,不是空洞地渲染,而是通过切实的发现来夯实题材。对于英雄的敬仰,是主人公和作者都真切体验到的,有具体的语境和真实的故事,有情感的维度和人性的基础,并且落脚到英雄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和弘扬,这是从土地里面长出来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志愿军精神的传承,也是星火接力的礼赞。有意思的是,作者把对英雄的赞颂和年轻个体的成长联系起来了。年轻个体在面对困惑时如何选择?如何解决困惑?他们在寻找英雄,也是在寻找自我。随着寻亲工作的深入,这些年轻人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追寻,可能有了自己的答案。这对当下的年轻人也会有启示,怎么选择跟时代、跟历史相契合,做对自己、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南志刚提到,在文学意义上,“寻找”是一大主题。这本书寻找什么?实际上,是在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寻找已经被淡忘的历史记忆,寻找被遮蔽的英雄精神,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一些细致入微又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些志愿者实际上是在打捞历史记忆,而《星火接力》这部作品就是编织这些记忆的碎片,它是对英雄精神的一次生动演绎,是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再叙述。这些年轻人开展的为烈士寻亲的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是在编织家国一体的情感纽带。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不仅要把烈士接回来,把他们安放到陵园里面,更要让英雄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在我们心里。英雄们应该活在历史的鲜活记忆中,只有活在我们的心里,英雄们才能觉得温暖,英雄精神才能生生不息。志愿者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他们不仅要把烈士找回来,还要重新讲述烈士的故事,将烈士精神融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每一位烈士送回家。

以有意义的细节表现宏大主题

徐剑还谈到,这部作品遵循的是人类文学的坐标。这个坐标,关于牺牲,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命运,关于在极端战争环境下的挣扎和奋斗,甚至是牺牲前的荣耀和光荣,展现的是人类情感、信仰和初心里的那一道风景。这个坐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坐标,也是红色文学的坐标。这样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像《星火接力》这样,疾风骤雨般地把这些文学母题密集地推到读者面前的,还是不多见的。《星火接力》在平实的语言和叙事当中,有一种沉默的敬畏,有一种平静中的波澜壮阔。这得益于书里有很多精彩的、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它们为这部作品富于感性的力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星火接力》的写作极具理性又极富诗意。刘琼提到,作家对人的身份、语境的审视,对意义的琢磨,对语言的考量,都是下了功夫的。所以这部作品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它是柔软的,使人体察当下现实的语境,这也来源于素材的真实性,让我们觉得它与当下是零距离的。这样零距离的观察、书写、再现、表现,是非常难的。报告文学来自于第一现场,创作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建立第一现场与读者连接起来的语言通道。作者收集的信息,通过形象的书写,转化为文学性的表达,然后通过语言通道抵达阅读者。所有的信息和情感能够被阅读者所理解,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力量。

在王国平看来,《星火接力》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群人,写了一件事又不局限于一件事。写了一个人,就是写孙嘉怿这个年轻人,写得深入,但作者写的又是一群人,是一个志愿者群体。这一群人跟孙嘉怿这一个人之间,有的是强联系,有的是弱联系,但是作者在创作时“撒”得出去,又“收”得回来,并且贯穿始终。像一个圆心,或者说像一个支点,辐射得开去,又收得回来,非常紧凑、凝练。写了一件事,也就是本书的主题——烈士寻亲,但内容却特别丰富,并不局限于一件事。这部作品诠释了很多意义,最主要的就是对英雄力量的诠释。这些革命先烈,在历史场域里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而这些新时代的志愿者,让我们感受到爱心的力量,“星火接力”的力量,显现出互联网语境下人民的力量。写了一件事,又不局限于一件事,它是个体的家史建构,但也抵达了军史、国史的叙事范畴。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翟业军认为记忆很重要。在《星火接力》这部作品中,为烈士寻亲是一次记忆,而书写为烈士寻亲又是一次记忆,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记忆的叠加。当两位作者把这作为故事写出来,这些烈士就没有死去,他们一直都在。报告文学的写作是建立在采访之上的,是真实不虚的,要尊重客观性,作者一定程度上是置身事外的,必须站在“他”之外开展有限度的想象。而小说是虚构的,切入点可以很小,写得细致入微,可以随时进入人物内心,把最细微的东西写出来。《星火接力》能够往“低”处写、往“小”处写,这部报告文学作品里有非常多打动人的细节。报告文学只有朝低处走之后,才能够真正打动人。

康伟还提到《星火接力》有很扎实的采访成果,但又是写意性的,巧妙地将事、情、理融合到一起,让人感动,又让人沉思。用词牌构建文本的形式,又凸显出精神之美。如果没有深入的采访,就不会有这么多细节被勾勒出来,就不会充分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动机。这对于报告文学写作,乃至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甚至对于媒体报道来讲,都是很好的启示——怎样抓住有意义的、有底色的细节,来构建宏大主题。

2024-04-29 ——纪实文学《星火接力》作品研讨活动综述 1 1 文艺报 content74432.html 1 编织家国一体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