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舒辉波《听见光》:

叙事的渐入佳境

□李 浩

《听见光》,舒辉波著,晨光出版社,2024年3月

渐入佳境首先来自于《听见光》的阅读感受,开始部分的叙述是建构的、平缓的,甚至略略有些常规,但随着故事的铺展,特别是琴声在文字中开始萦绕之后,那种“佳境感”便一点点地呈现,甚至在螺旋上升,高潮迭起,到后面,我感觉舒辉波的文字始终处在高音位置盘旋,偶尔会向更高处探伸。

渐入佳境也来自于它的故事波澜,当哲源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练琴并构成内在张力的时候,当哲源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然后又决定离开并继续深造的时候,当哲源开始学习英语并与父亲再次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盲人音乐家的哲源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作家舒辉波不仅有效串联起了这些故事,还为它们建立了层叠的推进关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牵引的力量。

渐入佳境还呈现在情绪情感的建构上,步步楼台,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涡流。阅读“辛德勒的名单”这一节的时候,哲源姑妈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被深深地触动着;当《神秘园》的演出获得成功,现场所有观众都深深沉浸在感动之中的时候,我再次被深深触动;当刘培彦老师到地下室为哲源上课的时候,我又一次被深深触动。这些闪光点构成了佳境。

另外一层佳境渐入则是盲人艺术家哲源的艺术成长之路,他的演奏从初步尝试到日趋稳定,再到得到承认和遭受挫折,一步步寻找名师和更变自己。人物传记受困于人物成长中的故事发生,那种情绪情感叠加上升之感是很难建立起来的,而作者能把多重佳境渐入整合在一起,合力向更高处推进,这可能得益于他之前小说写作的训练,也得益于他对哲源故事的熟稔和精妙取舍。

这可能是我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读到的特别有深度和思考力的一部,甚至会让我部分“遗忘”这是一部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而将它当作一部像《人类群星闪烁时》或《三大师》那样的传记作品来看。它不乏儿童性,同时是一部有思考和追问的书,有审视和开掘的书,其深度和厚度是可以与优秀的成人文学所媲美的。近些年来,我阅读过大量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也为之写下过数十篇批评文章,但谈及深度和思考力的还是第一次。在这部书中,其思考力来自哲源对于生活的敏锐感受和内在真诚,我们必须承认,盲人艺术家哲源在这点上的贡献是极为巨大的,他的言说中和自我追问中携带着思考的力量;它的思考力还来自作家舒辉波的敏感和敏锐捕捉,他善于从哲源的话语中捕捉到那些带有思考性、反思性和坦诚不避的点,然后将它有机地镶嵌、融合在文字中。它的思考力还呈现在,作家舒辉波对于艺术家和音乐艺术的理解、追问和审视中,在他对于哲源故事细节的铺开和把握中,在作家适度的文字、情绪和思考延展中。我可以随意地枚举这本书中有思考向度的句子和细节,譬如“G弦之歌”中的某些段落、“寂静之声”结语部分的文字,譬如“辛德勒的名单”一节中哲源对于“特殊照顾”的享受和深恶痛绝,譬如每一次作家和艺术家之间的问与答……“寂静之声”一节,哲源说他一直在寻找小提琴,直率、真诚的舒辉波提出他的疑问:“一直在找是一个什么样的说法?”而哲源的回答是:“我剖析过自己,生活在这个健全人为主的世界上,盲人的内心其实敏感脆弱而自卑。但是,我总觉得自己不一样,既和健全人不一样,哪怕就是在普通的盲人中间,我也会觉得自己不一样,有点儿自命不凡的意思,仿佛身负天命,我要寻找到生命中的一样东西。”而舒辉波则以理解的、认同的语调谈了自己的同样“负载”。可以说,在这部书中,作家舒辉波和盲人艺术家哲源提供了平等的、棋逢对手的思考能力与认知能力,正是这种相得益彰“抬高了”《听见光》的深度与厚度。之所以反复重申“盲人艺术家”的定语,是因为“盲人”这个充满黑暗感的词对于艺术家哲源的种种赋予,包括敏感、疼痛和由此带来的艰难,这也是这部传记文学中别具深度和厚度的一个支点。

作家舒辉波在这部传记文学中的情感投入也是值得称赞的,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情感投入才能让我们跟着艺术家哲源一起听见了光,一起得以进入到哲源的世界里,与他感知着世界、生活、命运中的美和爱,疼痛与残缺。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谈论文学的标准时说,除了作家的基本才华之外还有思考价值、技艺的外在之美和作家的真诚,他把真诚放在了标准之中——我越来越认可他的这一标准,是因为我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作家的真诚对于文字和文字呈现的巨大影响,包括在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作品中。我在《听见光》的这部书中读到了真诚,正是这种真诚的情感投入才使我们得以窥见哲源的世界中的光和黑暗,窥见他生命历程中可见的和几乎不可见的种种。在这部书中,作家舒辉波用极有情感内含的语调写下疼爱着哲源的姑妈的死亡:“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姑妈了,没有姑妈伸向的那双温暖而可靠的手了。一个人住在王老师的房子里,多出了很多时间,也多出了许多寂寞,尤其是在想起姑妈时,让他觉得时间难挨……”“到了夜晚,房子里仿佛还有隐约的琴声没有回到琴盒,仍旧在四处游走,走到哲源的耳朵里,就变成了《辛德勒的名单》的旋律。哲源躺在床上……”这些美妙的文字中包含着百感交集,包含着作家在这里伸展出的神经末梢以及与传主的身体完成的“血肉相连”,包含着作家在这些文字里投入的真情,它写给阅读者,更是写给自己。

我还要提及《听见光》中包含的励志性,它让我们看到“听见光”的路程中所遇到的疼痛和艰辛,以及盲人音乐家哲源身上的那种坚韧毅力和不屈。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里的励志性不是贴上去的,不是浮在文字表面的,而是始终由底部生发,更为真切感人,更会让人真正地受到触动。我可能还要提及舒辉波在《听见光》中精心安置的音乐知识,这一部分可能是舒辉波在采访中、采访后才完成的资料萃集,但他没有将这些知识简单地拼贴在文字中,而是将它融为文字的整体,成为文字中光的闪烁。我不准备把所有看到的都一一枚举出来,我相信认真、聪慧的阅读者会比我读得更深,更透,更有启示性。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2024-05-13 □李 浩 舒辉波《听见光》: 1 1 文艺报 content74561.html 1 叙事的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