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舒辉波

《听见光》插图

“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听见光》是以从云南走向世界舞台的青年盲人小提琴家张哲源的真实人生经历写成的非虚构作品。哲源自幼因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深陷黑暗,起初,他凭借触觉和听觉来认知世界,凭借心灵和想象、意志和热爱来寻找人生的光亮和生命的意义。这不单纯是一个盲人如何克服种种不可能,进而学琴成长、展现生命奇迹的励志故事,还包含了一个平凡生命在与他人、世界、时代和自我命运的相处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

哲源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就离异了,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但是爷爷奶奶冷战一生。起初,他是那个被抛弃和遗忘的孩子,睁着眼睛,望着一切都是黑暗的世界,一盘一盘地听爸爸买给他的磁带,那配着古典音乐的童话故事就是他可以自由穿梭的另外一个世界。他可以从屋檐下燕子叹息般的呢喃声中,辨出小燕子出生了,“因为燕子妈妈叫声不一样了”。起初,大家不相信,后来的事实让大家惊叹不已——张哲源第一次能“看见”健全人看不见的东西。12岁时哲源遭遇同学们的恶作剧——被关在柜子里在恐惧中度过了4个小时,柜中隐约听到的《G弦之歌》成为了他的生命之光,从此,他开始学习小提琴。

到了初一,盲哑学校的同学们开始学习按摩的时候,张哲源了解到按摩会让手指变形,从而影响拉琴,并且盲人按摩几乎是所有盲校学生未来的命运时,他选择了退学,开始专心学琴。当盲校的同学们都在按摩店找到了工作的时候,哲源得到了一个没有显示屏的电脑,通过读屏软件开始博览群书,对于历史、哲学和文学的热爱,他“听到”了更大的世界。从青岛青少年国际小提琴大赛回到昆明后,18岁的张哲源在云南昆明剧院成功举办了个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并且按照和父亲的约定,他从此开始“自食其力”。

2010年,张哲源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担任小提琴手,同年,在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上担任小提琴独奏,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跟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前往全球30多个国家参加百余场演出。两年后,哲源请辞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因为他想专心学琴成为小提琴演奏家,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放弃国家级的艺术团工作租住地下室,晚上到酒吧拉琴挣钱白天跟随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学琴。哲源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打动了刘培彦教授,但是刘教授也告诉他,学琴太晚,将来未必能如他所愿,成为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这与天赋和勤奋无关,与人的生理机能有关。

哲源想创造奇迹。在跟随刘培彦、张笑笑老师学琴一年多之后,2014年哲源参加CCTV小提琴大赛进入全国六强,并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需要的时候重回艺术团,次年,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哲源一边兼顾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工作,一边准备雅思考试,同时,还师从小提琴演奏家陈曦和向泽沛老师学习小提琴。2018年,哲源获得雅思考试平均分7分的好成绩,并于2019年考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音乐表演硕士。3年后,张哲源是班上唯一一个获得优秀评级的硕士毕业生,并在谢菲尔德大学举办个人毕业音乐会。系主任萨拉教授主动推荐哲源到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攻读博士,但哲源选择了回到祖国。

2022年4月,哲源被查出罹患尿毒症五期……眼睛看不见,却选择了最难的乐器小提琴——他无法通过眼睛和镜子,来让弓子与琴弦垂直,无法纠正一错再错的身姿与手势,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嘴巴、鼻子、手指、耳朵和心灵,把他感受和理解到的这个有情而丰富的世界,通过琴声讲得如此深刻而贴切。用心灵看到广阔的世界,用耳朵听见生命的光,哲源在黑暗中走过了一条荆棘与玫瑰并生的艰辛之路。从翻译盲文乐谱,到大量背诵乐谱,演奏技术艰深的小提琴曲——帕格尼尼随想曲和伊萨伊的六首奏鸣曲,到成为马思聪第三代传人;从几乎零基础学英语,风雨无阻地去人民大学英语角练口语,到3年考雅思……哲源在不断地推倒局限他生命的墙,甚至打破了13岁之后学琴无成就的魔咒。“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成就他的恰是因为他看不见却并不放弃的坚强意志与柔韧心灵。因为看不见,哲源的外部世界一片黑暗,但是心灵和耳朵的通路却光辉明亮。他的听觉更灵敏,手指触觉更丰富,这让他13岁学琴仍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

《听见光》不止于惊叹哲源的成绩,而在于借助哲源的眼睛和心灵思考我们认知、理解、面对世界与困境的观念、态度、方法——毕竟那些关乎自我追寻、关乎健全人格、关乎信仰热爱的人生种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和面对的。哲源把生命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全靠勤奋,他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源生命自由意志所展现的坚韧与丰富,让我们生而为人,倍感骄傲与感动,也深受鼓舞与启示。

这本书于2021年开始写作准备,3年来多次前往云南采访调研,采访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有120万字。这本书不仅包含了哲源的个人成长经历,还有和他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时代与社会;不仅描摹了哲源生命与人生的丰富与复杂,也侧面书写了性格鲜明的普通盲人和盲人艺术家群体;除了塑造性格鲜明的哲源家人,如姑姑、母亲、父亲、爷爷、奶奶,还有性格鲜明的当代音乐家群体,如向泽沛、吕思清、陈曦和宁峰。这些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免费给哲源授课,是帮助他、改变他的人。

此外,本书还多处正面书写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及中国残疾人事业,个人成长的背后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进步、发展与繁荣。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盲人约有1800万人,占据全球失明人口约21%,且每年新增盲人数量已经达到40万以上,相信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都能听到时代进步的足音。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群体,助力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024-05-13 □舒辉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74562.html 1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