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探索新时代儿童文学的新与变

——评崔昕平《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新变录》

□张冠秀

崔昕平的理论新作《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新变录》用简洁、犀利而富有情感的论调,将曹文轩、薛涛、吴岩、汤素兰、邓湘子等数名儿童文学作家的斑斓文学世界呈现给读者。

本书用“传统题材的新艺书写、现实主义的纵深表达、以真挚交流跨越书写边界、艺术传达的推陈出新、生态境界的生命探索”五大部分来“展望更好的儿童文学”,各部分之间既有融合又有分离,从革命历史题材、校园题材、地域文化意蕴、“苦难”成长、心灵之殇,到技法与视角的解析,无不围绕着儿童文学的“新”与“变”来展开翔实论述。

伴随着儿童教育的文化需求,崔昕平认为,“当代儿童文学逐渐由世纪之初的一味取悦、迎合小读者与亦步亦趋地效仿西方,出现相对独立、注重文学品质的转向,追寻‘文学思想’的时代再度来临,多维艺术探索不断涌现。”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往往具有经典性的美学意义,成为人类代际阅读中国历久弥新的艺术存在。”而那些有助于儿童身心成长的中国童年、中国故事,会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旋律。细细翻阅每篇评论,感触深刻的是作者的字斟句酌、严谨治学。她对作品的精致剖析,如同用细腻柔和的思维之手,层层剥茧、环环抽丝,从形式到内容,从文本到外延,从国内到国外,直到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体现了崔昕平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她对当代儿童文学现状敏锐的思辨性把握。

在《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新变录》中,多篇评论风格多变,有时激昂,喜欢给作品一个果断利落、铿锵有力的定位。如“周晴《像雪莲一样绽放》是一部起于都市少年狭窄的生活圈,终于藏南旷远天地的跨地域小说,也是一部起于唯分数论观点,终于人生价值思索的少年成长小说,更是一部起于寻求‘逃避’,终于积极‘入世’的励志小说。”有时舒缓,喜欢在作品间做出自然的横向比较,引出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小城槐香》是王琦新近出版的一部女童视角的童年小说,与她之前的作品《小城流年》题名与题材相贯通,延续了王琦对记忆深处最真实的童年与承载着童年影像的城市——太原的真诚书写,作品呈现出舒缓的叙事节奏、细腻的怀乡情结与诗意清新的语言风格。”崔昕平擅于用贴合的过渡,让读者走近作家的多部作品。有时喜欢直接入境奔题,如“董宏猷的生态力作《鬼娃子》,清晰显示着董宏猷不断突破自我,并努力突破儿童文学创作中某些局限的意愿,全书18万字,是典型的儿童长篇小说形态,故事空间巨大,登场人物众多,事件千头万绪,意蕴丰富多元,以多线并行的叙事线索展现善恶共在的现实世界。”此般语句排列,让人感觉有部气势磅礴之作呼之欲出,调动起读者的精气神和阅读兴趣。还有关于张品成《最后的比分》、曹文轩《寻找一只鸟》、薛涛《孤单的少校》、刘海栖《有鸽子的夏天》、李秋沅《天青》、张炜《爱的川流不息》等作品的评价,也切中肯綮,准确平实。

在儿童文学创作的激流中,很多作家刻意避开了某些主题,这就导致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某种缺失,尤其在边界与“禁忌”方面。而崔昕平强调了自己的育人观:“对低幼儿童而言,他们尚不具有初步的理性思想与判断能力,净土化与理想化是有必要的,也是符合他们认知、理解能力的。但是对于步入青春期、踏上社会化进程的少年而言,这样的态度就显得伪善有余而诚恳不足了。”对此,我深有共鸣。作为教龄30年的一线教师,深知一个孩子从童年向少年过渡期的内心所需,以及面对苦难、死亡、朦胧情感等问题的应有解决方法,这种应对他们思想和情感上剧烈变化的少年文学作品较少,而这些正是孩子身心成长的必修课。

《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新变录》犹如一支绽放在儿童文学春天的芭蕾,文采奕奕,卓尔不凡,有助于推动儿童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新气象,助力新时代儿童的审美和持续发展。

(作者系儿童文学评论家、潍坊市文联签约作家)

2024-05-22 □张冠秀 ——评崔昕平《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新变录》 1 1 文艺报 content74664.html 1 探索新时代儿童文学的新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