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如何适应这一重大趋势?4月20日至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本次年会以“智能社会与跨学科研究的新探索”为主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张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理事长陈跃红,以及数十位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古典研究的跨学科新视角、人工智能的新发展与人文研究的新思路、数字时代的学科交叉、人类学视角下的民间艺术与民族文艺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密切的交流,共同探讨比较文学在智能社会背景下的新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
人工智能是挑战更是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文学科的影响日新月异,AI写作、AI考据正大显神通。在主旨演讲环节,陈跃红首先提出“学科之死与人文重生”的重大命题,人文学科概念变革和研究范式转移已迫在眉睫。徐建新认为,数智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人类演化方式从“物竞天择”到“规划生命”的转变,要从“数智文明”自我构建的哲学高度,去积极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巨变。
AI发展同样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的路径已是必然选项,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罗远新结合人才培养实效,提出“物质-能量-信息”(MEI)模型,将给予学生数据、信息、知识的传统教育,上升到对洞察以至智慧的多重涵育的探讨。
在分论坛环节,吕超分析了科幻文学中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影响,并讨论了人类在智能世界中应如何处理与新事物的关系。戴西伦讨论了数字文化内容生产的多模态转向,分析了技术如何影响个体创作权力和集体智慧的结合,以及这种转变如何促进个性化表达和文化内容生产的新生态。王刚通过分析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探讨了克隆人与人类之间情感依赖和认同问题,展示了科幻作品呈现人类群体中的巨大隔阂的方式。胡琦霖围绕葛洛194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卫生组长》,分析了乡土生活的传统认知与近代国家建设要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支撑。
科幻研究与“中国想象”
人工智能是当前最能激发科幻想象力的热门主题之一,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就此分析了当前中国科幻研究中的“实证性”和“想象性”两大流派的特点,并展望了科幻文学史研究、科幻文化产业研究等发展方向。想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李广益纵览未来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考察了未来主义的三次浪潮的背景、特征和对未来的不同想象,阐述在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同时,还应贡献“中国想象”。
陈戎女探讨了科学史中的重要时刻以及科技快速发展所塑造的时代意识如何在影视、戏剧中得到呈现,詹玲分析了技术如何作为人的进化动力,以及如何通过人造“道德超人”想象未来“新人”,从而定义人类的本质。程林通过分析科幻作品中的“逝者机器人”与“复活亲属”概念,讨论了这些概念的可行性以及在科幻叙事中的作用。王一平探讨了赛博科幻小说中数字生命与年龄的概念,审视小说对技术开放新时空领域以及解放人类身心的想象。梁昭讨论了“数字化身”如何成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的产物,以及这种新生存方式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江玉琴探讨了赛博格城市的生成与发展,试图洞察城市文化动力的内在机制和现实意义。姜佑怡探讨了火星在科幻文本中如何作为人类探索和自我反思的载体,以及这些文本如何反映中西方对人类与太空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多重视角下的当代科幻创作与研究”分论坛中,李树春探讨了古典文学对科幻创作的启示意义,如寻根与家园主题、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探讨。安帅关注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的科幻元素,分析科幻叙事片段如何为文本提供结构动力、情感交流的通道和含混性的阐释空间。袁博考察科幻小说对科学精英的想象,讨论了小说中科学精英形象的塑造及其对当代中国科研人才培养弊病的反思。童博轩回溯了19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中对人工智能和技术的讨论与忧虑,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当时对现代理性、技术启蒙和“人”的境遇的思考。
与会青年学者还围绕“智能社会的城市发展与人文反思”展开讨论。杨子麟通过对刘慈欣作品体现的关于文学性的开拓探索,反思了固定在“人学”上的现代文学概念。韩笑通过“科幻重庆”案例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本土性与赛博朋克文化的相互作用,探讨了重庆的独特面貌和气质与科幻想象如何相得益彰。周梦泉比较了科幻现实主义与科幻未来主义的差异,以科幻作品中的城市想象为例,展望了科幻未来主义的潜力。裴龙则聚焦于“元宇宙”在文旅融合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元宇宙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空间以及如何感知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
数字时代,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文明互鉴?钟厚涛探讨了残雪小说在美国的再经典化过程,分析了残雪作品在国际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及其原因,以及这一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吴宁华分析了当代民谣的网络传播与数字生产,以民谣歌曲《大梦》为例探讨了数字技术对艺术实践和转型的影响。李长津认为,动画已成为当代民间社会的一种新文化文本,动画的创作和呈现使民间故事和文化得以新的形式表达和传播。
(作者均系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