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一部“尧山壁视角”的现当代文学史

□刘诗宇

几十年后,当很多“80后”“90后”作家都写出了足够精彩、重要的作品,到了该为他们树碑立传的时候,传记作家们会突然发现这项工作的难度。历史的硬度和密度,决定了只有最动人心魄的痛苦、热情、抗争、创造才能留下刻痕。恐怕只有借助新的美学范式和叙述方法,很多“80后”“90后”作家中年以前的人生才有可能获得传记意义上的丰富性。

何双及的《尧山壁记》则没有这个问题,作家尧山壁生于1939年,这一代人生命里最不缺的就是动荡、艰辛、热情、理想,在无数作者探索出来的成熟叙事范式中,他们的人生本身已经是沧桑与厚重的史诗。

他读的第一本书,是母爱的无字书

作品前半段糅合着家国叙事、温情叙事、成长叙事。尧山壁刚出生父亲就死于日寇之手,母亲刘九菊带着他奔逃两千五百里地。她顽强面对生活的重压,转身又将无微不至的母爱、无边无际的柔情留给儿子。正是这么一位从没上过学的小脚女人,用母爱写成的无字之书,给了儿子关于这个世界最初的知识和理解,尧山壁也用一生的时间爱着母亲。

当儿子在外面闯开世界,刘九菊也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她学文化、学医术,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这位差不多出生于一百年前的乡村女性身上,拥有超越时间的力量——她聪慧、坚强,不在艰难的生活中自怨自艾,也不在望子成龙中自我满足,她用起居上的照顾温暖儿子,更用事业上的成就告诉儿子生活和生命的辽阔,这是一种比付出更深沉的母爱。

动人的情感描写让《尧山壁记》跌宕起伏,更始终伴随着感动人心的力量,作者写出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丰盛的爱。这既是作者灵巧、细腻的笔触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更是传主满怀感恩之心,一直牢记着他生命中遇到的那些关爱。当我们被他800多万字、56部作品的创作量震撼时,应该知道这不仅意味着才华和坚持,更意味着无论遭受什么磨难、做出什么人生选择,他一定在本质上热爱着这个世界。这种热爱是《尧山壁记》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生活之树自会结出文学的果实

到临西,哪里是东留善固?不须问,只要你认识树。引路的白杨,迎客的绿柳,指点你,就在那密林的深处……

树墙一堵堵,直往身上扑,走大街如走绿山谷,进家门如临碧画楼,行行小树编篱笆,拦不住满院苗圃,一时不见,钻进门头、窗户……

这几句诗节选自尧山壁1960年代为东留善固写下的《十年树木》,据说这首诗至今还在当地流传着。其韵律、语感读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从中似乎能感觉到“浣溪沙”“如梦令”“鹧鸪天”等词牌的味道,但仔细看,“只要你认识树”“直往身上扑”用的又都是相当俚俗的口语,这一古一今、一雅一俗搭配出了相当独特的意味,直到今天看来也别有深意。

《尧山壁记》的序言为尧山壁亲著,其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流行诗没了中国传统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变成分行的散文,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去写散文。”结合书中尧山壁对热爱古典诗词以及民间戏剧,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普通人的语言,其诗作提示着一些在今天诗歌创作中并不受重视的可能性。

关于尧山壁的创作还有一点值得关注。传记用大量篇幅描写他在已经成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后,如何在全国劳动模范身边体验生活,在南会参加抗洪救灾,在东留善固用排子车拉煤,在沙石峪参加“愚公移山”,在横城割麦、打坯……他在这些过程中体验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也写劳动中遇到的人和事,让它们变成响亮的诗句与文章。今天常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看一看尧山壁的创作经历,我们会对这些话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从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和素材,再通过键盘把文章写在屏幕上。而在尧山壁的时代,作家总是步行或骑车,用肉身穿越无数村庄、遇到无数人们。他们让文学热情扎根乡间小路,让社会生活变成比个人头脑更宽广的温床。无需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这里自会生长出充满文学性的人物、事件、语言、思想。

是传记,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文学史

在今天阅读《尧山壁记》,很像是完成了一场穿越文学时空的相遇。尧山壁的文学生涯被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对文学史感兴趣的研究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学术灵感。

近二三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进入“历史化”阶段,现当代文学史著如雨后春笋,史料建设进展巨大。今天我们很容易按图索骥,勾勒出一个时代文学的面貌,找到历史上的某年某月甚至某日,文坛上出现了哪些作品和事件。然而这还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只要对文学现场有一些了解,就会感受到纷繁杂芜的现实,和学术化的历史叙述之间有巨大差别。如何留下文本、思潮后面有温度的心灵和血肉?文学创作的机制和面貌出现如此大的变化,今天的作家和几十年前的作家又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科化”的研究可能给不了我们答案,此时《尧山壁记》就体现出独特的意义。它不仅写活了尧山壁在诗歌、戏剧、散文之外的人生,更以此为线索,文学化地串联起了一部特定视角下的当代文学史。借着尧山壁求学、工作的经历,顾随、黄琦、裴学海等老一代学人以及赵树理、郭小川、艾青、臧克家等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纷纷亮相。那一坐一起、一言一行中都有当下日渐“学科化”的研究所难以承托的神韵。当尧山壁成了知名编辑、成了主抓文学工作的河北作协常务副主席,我们又在他挖掘、培养青年文学力量的过程中,看见了铁凝、贾大山、关仁山、何申、谈歌等新一代重要作家的身影,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史不仅由作家、作品组成,更是由刊物、团体,由无数编辑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共同写就。

回到1940年代那间贫寒简陋的小屋里,当小男孩伴着织布机和民间小调的交响摇摇晃晃,第一次幻想由文字、故事构成的世界时,他会否想到自己未来的文学生涯能变成一条晶亮的细线,编织起无数人的文学胜景?《尧山壁记》是一部精彩的传记,从中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和一代人的命运,更是一部“尧山壁视角”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

2024-05-27 □刘诗宇 1 1 文艺报 content74742.html 1 一部“尧山壁视角”的现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