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的黄传会,尽管著作颇丰,但这本书依然可以视作他的代表作,并且我认为,在科技题材中,这部作品是近年来的一部力作。
首先,这部作品是以孙家栋为主角的群像和以孙家栋为主线的航天交响曲。孙家栋太特殊了,除身为“两弹一星”元勋之外,之后的“五大工程”他全参与了。这在科学家里是少有的。我们能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孙家栋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对于孙家栋这样一位做出过特殊贡献的科学家,我们的确需要用文学的方式将他的人生记录下来,让更多人学习、敬仰。作品的主角是孙家栋,但写的是科学家群像。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工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奋斗者,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科研发展进程。从孙家栋个人这个切口看出去,看到60年来我国航天的几项大工程,因此这本书的分量是相当厚重的。
其次,把科普性与文学性进行有机结合,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很流畅,看完之后对很多细节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讲到钱学森看见孙家栋的时候,觉得这个年轻人怎么老眯缝着眼。孙家栋眯缝着眼,这成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跟他的照片形象是一致的。书中也多次提到这一点,这个人的形象特点就被描述出来了。作品把孙家栋写得非常生动和形象,包括他时常会站在家中的阳台上仰望星空,此类细节都特别有趣。作品的文学性也表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作品写到东方红上天后要怎样才能让人看见。原来束手无策,后来绞尽脑汁想到给东方红穿上一条“裙子”,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品提到三年困难时期科学家总吃不饱,身体浮肿,甚至视力下降,在这个时候,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想尽办法为大家改进伙食。这个细节就写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这看起来是生活上的关怀,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此外,这部作品中的“时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国家在发射人造卫星时,作者特别讲到了苏联和美国发射卫星的时间,我们跟人家比是落后的;当在国际上申报北斗卫星的频道时,我们只有4个小时的时间,结果系统突然出现了问题,我们只能先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只剩两个小时了,时间紧迫。这些故事都让读者看到,在平时不起眼的时间,但是在航天事业中却太重要了,也包括发射时的窗口期等。这部作品用很多实例表现了时间的重要性。
第三,作者语言相当精准。黄传会把很多航天航空的专业知识弄懂了、吃透了,才能用文学的语言精准地表述出来。整部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多余的文字。此外,这部作品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因为里面弘扬了许多精神,如科学家的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精神,都让人印象深刻。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在科技上的独立自主,恐怕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书中提到,有一位科学家很形象地讲,我们要吃馒头,没有面粉怎么办?我们就去种小麦,从种粮开始,从造材料开始,我们自力更生。从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独立自主精神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过去主要讲经济发展上的独立自主,如今更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科技发展的独立自主同样重要。这本书给我们了很多思考,看上去写的是一位科学家,但包罗万象、内蕴深远。
总的来说,《仰望星空》是一部航天精神文学化表达的典范之作。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航天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作品对我们赓续传承航天精神,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