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一木秋《茉莉的耳朵》:

用文学的方式 寻找丢掉的那只耳朵

□何向阳

《茉莉的耳朵》,一木秋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23年12月

《茉莉的耳朵》插图

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是刚开始并不了解一位作者,而读过他/她的作品之后,特别想与之结识。因为读到特别美好的、具有想象力的,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的文学作品之后,会特别想认识创造这部书的人。当我见到一木秋的时候,感受到她和她的书的气质是相得益彰,也是相互印证的。她是一位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把童话、科幻种种元素都运用在儿童文学的写作当中。

读小说集《茉莉的耳朵》,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两个女孩子:茉莉和小雨。第一个女孩子茉莉天生缺少一只耳朵,听力微弱,需要依靠唇语和手语交流,是身体有残障的女孩子。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点点自卑,但是又特别想寻找自己丢失的东西。作者非常灵秀、非常聪明地选择了一种写信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孩子和她失去的东西之间的隐秘联系。在不断地写信和回信的往返过程当中,揭示出生活日常中种种情感的互通的美好。第二个女孩子小雨有着厚厚的“壳”,就像是戴着面具的生活,她羞怯于表达自己、述说自己。她不是哑巴,只是有点自闭和自卑的女孩子,小女孩的身体被“壳”包裹,自由伸展受到了压抑。在这个挣扎的过程中,有谁能去帮她呢?罗老师通过引导她画画的方式,一直想教会她表达自己,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结束,也是非常美好的、比较完整的、字正腔圆的作品。但小说并未止步于此,还是有一些突破。作品中,小雨基本上学会了自我表达后,又有一个“黑麻麻的东西”加入进来,小雨的自我就胆怯地缩回去了。她把情感释放在绘画中,画了天空和绿树,最后画出了穿白衣的罗老师。罗老师看到了她的画作,就知道了她想表达什么。这个时候,罗老师在她的身上也得到了一种治愈。这种治愈是双向的,小雨脱掉了自闭的壳,实现了精神的成长和自我的释放。

这两位女孩子的经历可以当作成人童话来看,具有深刻的隐喻意味。在《茉莉的耳朵》这一篇中,失去的耳朵可以视为是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我们在和那个“东西”的联系、寻找、探索过程当中,通过写作和文学的方式去找回,通过与世界建立对话的关系去找回。《小雨的“壳”》虽然写的是孩子,也隐喻成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说,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家庭等日常生活中,在和别人的相处过程中,可能会有羞怯情绪和表达障碍,或者存在沟通不善的时候。但如果有一个契机,有一个人能够点燃他、温暖他,使他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和别人接近沟通,他就有可能和他人建立起来一种良性的交流关系,而使自己的精神茁壮成长,在身体包裹下的心灵变得更加丰满。所以,小说集《茉莉的耳朵》不仅是写给孩子的,也写给家长的,是写给每个人的。

文学的传递也是如此,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点燃别人,发现别人的才华。这是儿童文学的意义,也是文学的薪火相传。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2024-06-12 □何向阳 一木秋《茉莉的耳朵》: 1 1 文艺报 content74915.html 1 用文学的方式 寻找丢掉的那只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