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超级语文课》“超级”在哪里?

□陈 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抓好文化传承,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文化、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大省、教育强省。语文乃百课之首,它集诸子百家和近现代文萃之大成,承载着中国优秀文化之精髓,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之基础。有道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不是说语文考分占比高,而是自古文以载道,语文是知识之基,是智慧之源。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语文还教会我们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表达自我、如何理解世界,语文基础扎实也会助力科学思维的构建。山东卫视深谙其中的道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中,以媒体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力推出《超级语文课》,以电视传媒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在业界和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超级语文课》以“感受大语文,发现好课堂,遇到好老师”为节目定位,把语文课堂“搬到”演播厅,把情景融合式教学引入电视节目中,集结了全国各地优秀的语文老师同台竞技,还特别设置了“老师观赛间”,丰富了节目场景,拓宽了互动空间。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老师们按照课程目标要求,各出奇招创设学习情境,贡献了一堂堂精彩的课程,是对大语文教育的有益探索。

在《伯牙鼓琴》这节课中,通过讲解古代知音文化,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进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音”之美。成都名师通过使用普通话和四川方言两种语言教学,展示了四川的独特文化和热情。这一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到方言的美丽和趣味。倪老师的“生成式课”通过模拟旅游朋友圈的形式,让学生在针对性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并通过分享和交流,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超级语文课》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成功地将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体验中,使得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记忆,而是充满了趣味和意义。

节目还有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设计,那就是课评员的精彩点评。像郦波、李强等一批教育和文化名家,以“学生”的身份深入课堂,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课堂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审美情趣的涵养等不同维度,输出了干货满满的点评,不断拓展语文课堂的视野。

《超级语文课》的成功可以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一是节目题材选择做到了“七分熟悉三分陌生”。这些节目的题材都来自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但老师的讲解又别出心裁,别有新意,从接受心理学和传播策略来看,这样的节目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迅速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降低观众的认知负荷,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二是让电视节目不只好看而且有用。电视节目应该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节目变得有用,成为观众的刚需。三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做节目。如果我们忘记这是一堂语文课,而把它当成一档纯粹的电视节目,那节目蓝本的作者,就是那些中国历史上的大家、巨匠,而剧组要写的文稿无非是把这些经典文章进行电视化改造。另一“巨人”则是那些来自全国的优秀老师,他们内外兼修,口才极佳,表现力极强,他们都是现成的最佳“演员”。四是让学生成为节目主角。《超级语文课》设置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参与节目讨论、提问、上台书写等,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而互动的本质,是让学生成为该节目的主角,提高他们的深度参与感和具有主人翁般的归属感。五是节目表达坚守初心不动摇。语文授课的超级“表达”乃至超级“表演”,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慧眼辨识文本宗旨内涵。我们运用新颖的课堂表达形式当然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去达成学习目的,赋能培根铸魂、茁壮成长的目标。在这一点上主创始终秉持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和主流媒体责任,用生动的表达形式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因此,在“超级语文课”引发的诸多话题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媒体价值观的话题。它超越了节目本身,为整个媒体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24-06-12 □陈 宏 1 1 文艺报 content74921.html 1 《超级语文课》“超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