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从创作到出版也许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是编辑和作者从相遇到相知经历的却是长达近十年的情感,如此漫长的光阴,足以把人生中最美好的点点滴滴积淀成不可磨灭的回忆,作者才可能将这些过往的余温通过作品的形式传递到最信任的编辑手中。时光雕刻出来的作品,是厚重的,更是有力的,它又化身为精美的版式,光洁的纸张,不断地与读者分享。
戏为髓
“星月朗,傍四更。窗前犬吠鸡又鸣。哥嫂太无情,罚奴磨麦到天明。想到刘郎去也,没信息,磨房中冷清清。风儿吹得冷冰冰。”
——《养子》
我认识王芳老师是在苏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座谈会上。那时,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刚出版了《昆曲表演学》,时任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主任的章俊弟先生和我与作者丁修询老先生一起去苏州给新书做宣传,晚上主办方安排我们观看王芳老师主演的《白兔记》。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在现场欣赏昆曲,此前编辑《昆曲表演学》,阅读一个个记录昆曲程式表演的文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丁老坐在我旁边,结合着现场动作,给我讲解一些脚步、手势的细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昆曲表演中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是有讲究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别有深意,让我不得不感叹昆曲艺术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养子》这出戏,几乎算得上是独角戏。该戏完全从正面描写李三娘受欺凌、推磨、产子、咬断脐带等情节。这些复杂的场景如果在舞台上过多地表现,会让人感觉过于残酷、刻意;但是如果过于简略,又不能充分刻画出李三娘当时的境遇。这样一来,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就对演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丁老说,“传”字辈演员的“磨坊产子”戏,舞台上本来是有个磨台的,这个磨台就是拿一根把杆系在鼓上,用布包着,演员就这样转圈、推磨。而演生孩子,就是在桌子边上,让观众也能看到。王芳老师现在这场表演,舞台上的道具只有一张桌子,王老师饰演李三娘,既要表演出推磨的负重感,又要表演出生孩子的痛苦,其难度可想而知。王老师是如何通过精湛的表演向观众传达出分娩的痛苦的呢?只见她背朝外,一只手高举着,缓慢地转动着,以此表示分娩的艰难。突然,那只手有力地攥起来,然后将身体陡然蜷缩在桌子后面,表示生产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既把握了分寸感,又传递了戏剧表演的张力。原来真正好的昆曲表演,节奏一点都不慢,环环相扣,精彩至极。观看过昆曲前辈甘贡三、沈传芷、张元和等表演的丁老也感叹道:“这就是昆曲,没走样!但是又有了改良,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我作为一个看热闹的外行从王芳老师的表演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昆曲之美。
书为媒
“几年前,我曾和王芳老师开玩笑,等你七十岁了,就以你口述的形式出一本自传吧。她笑笑,说好。”
——王 薇
和王芳老师开始近距离接触是2015年陪她去央视录制《读书》栏目。这次《读书》节目还是宣传丁老的《昆曲表演学》,本应是丁老亲自参加,但是他年事已高,所以章俊弟主任想到邀请王芳老师去代为录制,让我陪王老师同赴北京。
我们分别从苏州和南京出发,相约在火车上见面。卸了戏妆的王芳老师与舞台上的角色判若两人,但在车厢熙攘的人群中还是能一眼分辨出来,毕竟长期浸润在昆曲艺术中涵养成的清新淡雅,在各色人中尤其显得气质出众。王老师头裹丝巾,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不施粉黛,但眉眼间还是台上的杜丽娘模样。我问她要不要喝点水吃点东西,她摇了摇头,继续休息,不愿意开口多讲一句话。我当时心里有点打鼓,会不会这两天相处起来很尴尬,毕竟我也不是那种会营造氛围、一路畅谈的人。
入住酒店后共进晚餐的时候,还有位在北京读书的小票友王薇特地赶来见她。王芳老师打开了话匣子,回忆她从小是怎么练昆曲,又怎么进剧团的。说到昆曲低迷的时候,她眼眶里泪水在打转,那时剧团真是到了“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窘境,演出几近停滞。为了生存,她只得在婚纱摄影公司做起了化妆造型师。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才算有了转机,真没想到眼前这位二度梅花奖得主,囊括梅花、文华、白玉兰三大戏曲奖的优秀演员居然经历过这样的人生低谷。柳暗花明又一村,国家终于开始大力扶持传统戏曲,昆曲逐渐回暖。我心里暗自庆幸,幸亏她当时没有放弃,不然,对于挚爱昆曲的观众来说,就失去了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杜丽娘,失去了坚贞不屈的李三娘。对我而言,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对昆曲产生兴趣。
第二天,陪王芳老师录制节目,可以说一气呵成。当时王芳老师以《长生殿》中杨贵妃一角为例,讲到昆曲表演中人物的每个眼神,每个手势都蕴含着不同的意思。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现场用眼神表演了含情脉脉、娇嗔委屈、悲从中来三种情绪,不用借助任何动作和语言,仅一双眼睛就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是舞台艺术的一种极致之美。她对昆曲的讲解和表演俘获了现场所有观众的心,节目结束后,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激动地向我要《昆曲表演学》一书,其实这本书是非常专业地记录昆曲表演程式的书,是带有抢救资料性质的,并非普及昆曲的书,我知道吸引他们的是王芳老师以及她的表演魅力,喜欢昆曲可谓爱屋及乌。当时的节目导演曲新志和我一样,从此成了王芳老师的戏迷。八年后,《一曲满庭芳》出版,我第一时间寄了一本给他,他告诉我,王芳老师去北京演出时,他还带闺女一起去观看并献花,培养出了一个小戏迷。
艺术即人生
最高明的演员是用心灵演戏的,唱念做打是心灵的通道,即所谓的得手应心。应该说,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王芳似乎是个天才,一下子便进入了角色。
——陆文夫
“敬芝呀,我刚刚准备把火车票寄给你的,然后我拿着票从三楼走到一楼,票就不见了。要不就算了吧,没关系的。”王芳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完后,传来温暖的笑声。“实在找不到就算了,我问问财务,写个情况说明就能报销的,我们请您录制节目,肯定要报销车票的,不能让您自己承担!”“那太不好意思了,太麻烦你了。我记得拿手里的,然后中间路过办公室办了点事,票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怎么也找不到了。”那个台上仪态万方的“杨贵妃”,私下里是个“小迷糊”,她的专注都留给了扮演的角色。
2016年,章俊弟主任和我又一次去苏州拜访王芳老师,我们想把《昆曲表演学》多媒体化,将书中写到的表演都录制成视频保存下来。她听后欣然应允,愿意全力配合我们。不过后来由于投入过大,一时也筹措不到这么多资金,项目就搁置了。闲聊时,章主任提议王芳老师可以请名家写个传记,她犹豫片刻婉言谢绝了,可能是觉得自己还不够格。回来路上,章老师对我说以后有机会还可以试试,她的经历和成就值得写。我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2017年,“姑苏文化名家”王芳工作室挂牌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范伯群工作室。范老师晚年的著作都是由我担任责编,每次我发布相关书讯,王芳老师都及时点赞。“姑苏文化名家”公众号发布有关范老师的访谈以及后来的纪念文章,王芳老师也会第一时间转发给我。这应该是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顶尖专家。在我心中,他们都是同样可敬可爱的人。
2020年,当我看到《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传》一书时,深受触动。我寄了本书给王芳老师,说我也想给您出本这样的传记。这次她没有一口答应,但是也没有拒绝,其实她也有此想法,只不过我推波助澜将她的计划大大提前了。那年,她的演出已经排满了,我们从年头约到年尾,终于又在苏州见面了。兴许是受到《樊锦诗传》的启发,她身边也有这样一位能深入她内心的作者,就是前文提到的王薇,她现在是“姑苏文化名家”王芳工作室撰稿人。谁曾想到2015年的那个寒冬的夜晚,围坐在一起畅谈的三人日后会合作出版《一曲满庭芳》,完成了我们共同的夙愿。
《一曲满庭芳》问世后,好评如潮,有幸入选年度“凤凰好书”。关于该书的封面照片,还有段小插曲也值得一提,装帧设计指导周晨老师一眼选中了王老师饰演杨贵妃的剧照,端庄大气,高贵典雅,很多巡演海报都使用了这张照片。然而,王芳老师却坚持要用饰演杜丽娘的剧照。我们自然尊重王老师的意见,但并不完全认同。可时过境迁,现在再看书的封面,却发现这张照片选得真是好。中国传统的女性,在对自由与梦想的勇敢追求中,依然保持着优雅的人生姿态,这种姿态,既在戏里,又在戏外,是杜丽娘?还是王芳?蓦然中,一句诗刹那间闪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是,也不全是。
(作者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