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凤凰书评

作者要逼,但不能逼疯

□张冬妮

2021年初,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组织融合出版项目论证会。我所在的音像拓展部,与大家常规印象中的编辑部门有些不同,我们有专业演播级摄影棚、录音棚,团队成员都是音视频技术编辑。基于调研信息和部门特点,我们提出《著作权知识课》视频课程的策划方案,希望结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深入浅出地阐释著作权内容。

知识服务类产品直面用户,需要精准对接用户,强化用户体验感和获得感,因此对主讲人的要求极高。我们理想中的主讲人,除了要精通著作权知识、有相关从业经历外,还需要有知识传播力和镜头表现力,特别是对普及著作权知识具有高度热情。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曾担任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处处长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在著作权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十分贴合我们对主讲人画像的要求。

3月底,分管领导王熙俊带我到徐总办公室汇报想法,希望邀请他作为《著作权知识课》的主讲人。徐总了解我们的来意后频频点头,他从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工作,任版权处处长多年,在担任凤凰传媒总编辑前又在江苏人民出版社任社长近十年,他深知保护著作权的重要性和普及著作权知识的意义,当即表示愿意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了自己对《著作权知识课》的理解,同时希望我们通过项目,强化知识服务类产品的策划、执行与运营。当天稍晚,他就发来了拟定的课程目录。

成功“捕获”作者之后,我们立刻对现有的一些现象级视频课进行了分析研讨,结合徐总对课程内容规划的建议,选取了适合《著作权知识课》的场景和视频样片作为参考,与其沟通摄制形式。5月底的一天,徐总来电问:“我近期去期刊协会举办的培训班做著作权知识讲座,不知摄制后是否可以直接采用?”视频课程对摄制场景、内容呈现等方面的要求很高,上百人的培训现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现场摄制肯定达不到出版级标准。我委婉表达意见的同时,提出想带编辑胡顺吉去现场听课,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提前了解著作权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先熟悉讲课风格。回程路上,我借机就场地布景、画面取像、每课时长等细节与徐总进行沟通,徐总认为站姿讲课较为自然。随后,我通知摄制团队根据课程要求对首次拍摄场景进行了布置。

6月28日,终于到摄影棚进行首次拍摄。经常在大场合做讲座的徐总,见到四处开启的演播平板灯和近在眼前的双机位摄像镜头,开场也略微有些局促,但只稍做适应就恢复如常。虽然没有纸质讲稿,没用提词器,但他展现了非常好的镜头对话感,像平常讲座一样侃侃而谈。

本来,我们对首次拍摄的预期是让徐总熟悉场景,通过直观的拍摄体验,真正启动项目,没想到他看了这次试拍的成片,反而打了退堂鼓。他给出的原因是:视频课程要经得起句句推敲,他必须严格把讲解内容先写成完整的脚本,而他的业余时间已安排了其他写作、审稿等任务,“实在吃力”。

在主讲人感到为难的情况下我不好意思再“逼迫”太紧,担心把作者“吓跑”。只是说等他有时间时再创作脚本。我非常喜欢《编辑力》这本书,书中说编辑必须是从无到有的策划者、催化剂,要全面动用嘴巴、手脚、头脑来提高执行力。2021年下半年起,每次在办公楼或食堂遇见徐总,我除了问候,也会稍微提一下《著作权知识课》相关的话题,这样不刻意催问的方式,不会给作者造成压力,是不可或缺的“催稿手段”。2022年初,徐总对我说:“我是你的作者,我太忙了,你要催着我,有要求可以直接跟我提。”随后,我开始大胆紧盯进度,心想2022年内一定要完成项目。

2022年一二月,我顺利约到徐总见面沟通,请他着手准备《著作权知识课》的文字脚本。眼看着又到了3月初,心里略略着急的时候,终于3月7日有了一次拍摄的机会。虽然还是现场讲座,但我们准备了双机位到场拍摄并且做了后期的剪辑,收录了坐着拍摄的画面效果供参考选择。

这次拍摄后不久,徐总分享了几个他欣赏的视频形式,细化讨论了“人的角度、背景板的高度、板与人的距离”。很快收到了第一讲的文字脚本,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行文之间带有徐总性格中热情幽默的影子。3月17日,脚本定稿,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正式拍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在徐总的提议下,第一讲样片上线预热宣发,收获了许多肯定与好评,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和信心。

3月的这次拍摄,徐总跟我说他业余时间集中精力在完善《出版的正反面》书稿,让我5月之后再与他联系。五一节刚过,我就开始了追稿工作,除了时常在朋友圈点赞刷存在感,隔十来天我就给他发微信关心进度,催问脚本。徐总虽然忙得没空写脚本,偶尔不回微信,但是从没有明确表达过拒绝项目,所以我就放心地“穷追不舍”。

在12月项目结束的时候,徐总发朋友圈感慨:“我是被责任编辑张冬妮逼疯了才完成的,去年夏天讲完第一讲就想放弃,一次次被逼……”现在回头看,我确实有“步步紧逼”的嫌疑。有时正常催促,有时装可怜,其间选题入选“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立刻被我用作催促的筹码,哪怕能够约10分钟的空档,也想着要去沟通脚本,十八般武艺,皆为催稿。身为资深出版人的徐总深知“稿件都是责任编辑逼出来的”,从没有过半点不愉快,反而给予了我更好的配合和反馈。从8月份开始,项目的进度在徐总的挑灯“奋笔疾书”支持下,超出预期地顺利推进。

基本收到稿件的时间都是深夜12点左右,有时夜里的稿子我还没回复,一大早已经看到了修订版。脚本编创和审校沟通同步推进,拍摄也是紧锣密鼓。为了赶进度,徐总经常是中午匆匆赶来,饿着肚子直接拍摄,拍完吃碗面条又匆匆赶回办公室继续下午的工作。不知不觉地从夏天一直拍到了冬天。虽然主讲人的服装一直是白衬衫配条纹西装,但其实因为摄影时收音限制,空调不能运行,主讲人只能在夏天忍耐炎热,在冬天感受寒冷。

2022年12月7日,完成最后一讲拍摄,大家都非常兴奋。我们深知,主讲人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后续的工作更需要我们一鼓作气。编辑胡顺吉与后期团队密切沟通配合,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共20讲视频的包装剪辑,并及时送二审、三审。腊月二十八,我把三审后的全部课程视频拷贝到U盘,交到了还在加班赶录拜年视频的徐总手中。春节后,遇到徐总的催促话题变成了“视频有需要调整的吗”。有一次恰好在车库,我匆忙追过去,徐总还特意从钱包里拿出U盘,表示随身携带,有空随时会审看,让我安心稍等数日。

视频课程与图书出版有相似之处,但环节更长。在作者完成文字脚本后,还需要进一步依赖作者的镜头表现力,也需要编辑和制作团队用技术和画面去包装丰富课程内容。作为一名有幸参与项目全程的责任编辑,我学到的远不止著作权知识。不同的项目,编辑的工作内容都各有样貌,也都可以汲取不同的养分。回望每一次沟通,徐总对内容创作的热情、对知识服务新业态的探索、对市场渠道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我们工作的支持都深深感染着项目组的每个人。相信我们的努力最终能收获读者的支持与肯定。

(作者系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2024-06-19 □张冬妮 1 1 文艺报 content75057.html 1 作者要逼,但不能逼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