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从书页到银幕,助推文学影视转化新浪潮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活动观察

□本报记者 罗建森

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今已稳稳占据影视市场的“半壁江山”,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已成为影视制作的重要潮流和方式。6月18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办的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旨在推荐一批适于影视化改编的优秀文学作品,切实促进文学作品衍生转化,推动更多文学作品实现“跨界”生长、“破圈”传播。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作家柳建伟,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上海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杨扬,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宁江生,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余飞,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作家钟求是,作家、编剧、导演蔡骏,作家、编剧海飞,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杨蕊等参加活动。

共同铸就中国文艺的璀璨繁荣

近年来,中国作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先后与多家单位、机构、高校及互联网平台达成密切合作,不断助力优秀文学作品向多种艺术形式转化。邱华栋表示,中国作协拥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资源,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多年来奖掖了大批优秀作家作品,近年来推动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及重点作品扶持、“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等项目,鼓励了大量作家创作高质量作品、勇攀艺术高峰,中国作协下属报刊社网也出版发表了多部优秀作品。“如何让这些文学作品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更好起到抚慰心灵、提振精神、增强力量的重要作用,是我们推动文学转化影视矢志不渝的初衷。”他表示,中国作协将持续加强文学作品影视转化的工作力度,与广大影视行业从业者、作家及媒体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镇,涌现了许多文学大师和电影巨匠。”马文运谈到,文学改编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优良传统,文学作品始终是影视改编的一座富矿。从“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到脍炙人口的现当代文学经典,再到题材新颖、受众广泛的网络文学,文学与影视的双向互动始终不断。影视放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文学则为影视注入了坚实的人文底色,二者共同铸就了中国文艺的璀璨繁荣。此次推介会在优秀作家作品和一流影视团队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文学与影视同心同行、相互促进,用影视的光与热为文学“破圈”赋能,增强了文学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文学是影视作品深度和厚度的底色与保证,只有让影视回归文学,影视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上海作协通过举办版权推荐会、剧本朗读会、文学影视沙龙等多项活动,有效促进了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戏剧转化,助推了《心居》《城中之城》《千里江山图》《繁花》等作品的影视改编。孙甘露表示,近年来国内各行各业都对文学创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中国作协及上海作协在文学转化影视方面,做了大量推动工作。一系列相关举措,为优秀作家作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优质平台,有效促进了广大读者观众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更好发挥文学创作的基础性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丰富精彩的改编作品为广大观众所知晓,同时影视改编也会反哺文学创作,对作家的创作提出更高要求。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是一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2023年3月,中国作协权保办与上海文交所联合创建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目前已登记有适宜影视开发的文学作品4000余部。宁江生谈到,上海文交所始终致力于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专注于提供精细化的文化产权交易服务,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和价值实现。此次推介会上展示的文学作品极具影视改编潜力,相信通过影视化的再创作,这些作品将触动更多观众的心弦,传递出更加深远的文化含义。

文学转化影视,犹如一场接力赛

文学是影视的源头活水,在影视改编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母本作用。此次推介会共推荐《欢迎来到人间》《河山传》《登春台》《北爱》《花灯调》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入选作品18部,以及《宇宙里的昆城》《重庆提喻法》《宴遇》《掘地》《亲爱的租客们》等文学转化影视重点推荐作品30部,涵盖历史、悬疑、武侠、科幻、都市、乡土、爱情、纪实等多个题材领域,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艺术表现力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钟求是、段子期、叶晓、张弛、葛文高、蔡啸、刘玉琴、杨明远、王芸、李莎等10位作家代表上台,向与会嘉宾及读者观众介绍和推荐各自的入选作品。邱华栋为作家们颁发推荐证书。

今年以来,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持续“刷屏”,《繁花》《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我的阿勒泰》《新生》等多部文学改编剧集成绩亮眼,热度口碑双丰收。如何让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既延续原文本的文学优势,又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情绪共鸣?推介会现场,杨扬、余飞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了自己对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思考。

杨扬认为,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次性转化,而是持续互动,犹如一场接力赛,文学激发影视创作,影视又不断回馈文学以新的解读和生命。无论戏剧还是电影电视,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汲取养分是非常重要的。他谈到,新时代文学的戏剧影视改编,既需要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也有赖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健康的艺术创作生态系统。文学与戏剧影视间的联系复杂而深刻,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剧本是一剧之本,其创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最终成败。余飞谈到,近年来,影视行业重新开始重视传统文学与原创编剧的价值,纯文学作品再次成为热门改编资源,尽管如此,遗留的“大IP”库存问题和编剧权益保护缺失仍是待解难题。同时,AI技术的迅猛发展,预示着未来的影视制作方式或将迎来颠覆性变革。面对这一趋势,余飞表示,创作者首先要保持初心,不去刻意迎合影视改编,其次要具备从原始素材中提炼核心创意,并由此构建完整故事的能力。“把握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同时坚守文学与影视艺术的本质,通过有效的改编策略,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创造更多富有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佳作

“当年海上惊雷雨,一树繁花人世间”文学转化影视主题圆桌论坛是此次推介会的另一重要环节。活动现场,钟求是、柳建伟、周建东、蔡骏、海飞、杨蕊等作家、学者围绕如何打造优质文学转化影视作品展开对谈。

钟求是谈到,过去中国电影界曾盛行过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风气,然而近年来,富含文学韵味和精神深度的电影作品似乎日渐稀少,观众审美趋向轻松娱乐。在此背景下,文学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优秀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影视内容,更承担着提升公众审美品位、培育高素质观众群体的重任。在他看来,搭建切实有效的文学转化影视平台,对展示和推广文学作品而言至关重要,优质平台不仅能为作品提供曝光机会,更为吸引那些能够洞察文学精髓的“眼睛”创造了条件。

“上海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底蕴,成为众多作品聚焦的地点,比如《繁花》精确复原了上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街道风貌,许多谍战剧也偏爱将故事设定在上海租界区内。这些作品有力呈现了上海的地理真实性。”柳建伟谈到,文学与影视作品的核心在于其能否深刻描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性本质,而使用真实的地名和背景,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与时代感。“文学和影视创作都应当自觉追求深度,这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负责。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周建东认为,此次推介会推荐的文学作品不仅考虑了故事的新颖性和改编潜力,也兼顾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表达。文学与影视的结合需要尊重各自的艺术规律和市场需求,根据其题材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改编形式。“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促进文学界与影视界的深入对话,鼓励大家共同创作更多既能传递真善美价值观又深受观众喜爱的影视精品,激发更多璀璨的创意火花。”

蔡骏表示,尽管有不少文学作品具备深刻的思想、精巧的结构和独特的文字魅力,但并非所有优秀小说都能顺利转化为成功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往往较为复杂,且常伴随着与原著的较大偏差。“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每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这也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次改编的机会。”

谈及自己的创作和改编经历,海飞表示,就文学IP的转化而言,在古装罪案和谍战领域挖掘历史缝隙,是极具潜力的一条路径。无论是改编现有小说还是创作原创剧本,编剧的深厚功底与恰当处理故事结构的能力都至关重要。“无论技术如何变迁,诚实地讲述真实的故事,始终最为打动人心。”

在杨蕊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深层次情感慰藉的需求都恒久不变,经典文学及其影视化作品正是提供这份慰藉的源泉,“它们如同时代的压舱石,给予人们稳固的心灵根基”。她谈到,影视作品有其独特的逻辑与体系,作家在创作时应把握好文字的风格与精神,影视工作者则需对其加以揣摩并进行转化。“期待未来能够涌现更多富有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佳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2024-06-28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活动观察 1 1 文艺报 content75272.html 1 从书页到银幕,助推文学影视转化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