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电影《深深眷恋》:

物象接力 精神传承

□郑 越

近期上映的《深深眷恋》改编自山西右玉威远大队党支部书记毛永宽同志生前致力于建设“塞上绿洲”的真实事迹。作为一部重点现实题材电影,以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细致描绘了“种树疯子”王国林扛着一把铁锹带领当地民众在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下,齐心协力治沙造林,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的故事。该片不仅是对右玉人民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精神的崇高礼赞,更是一部以右玉精神为内核,深入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守望的宏大史诗。

影片聚焦人与“铁锹”这一劳作工具之间深厚且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叙述者的多重视角,深刻揭示了“铁锹”的多层审美意蕴。其不仅是种树的具象劳动工具,是父辈与子辈情感交流的物化载体,更是右玉精神的代际传承,在右玉地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意蕴与价值内涵。不同以往的宏大叙事,影片以王国林一家人为叙事切口,细腻展现不同生命个体的日常生活图景,用铁锹“种树”是外化的行为动作,而内里则是每一个右玉人对这片热土的珍视与守护。

电影伊始,狂风裹挟着沙尘,肆虐于这片贫瘠的土地。年少的王国林身高未及手中的铁锹,便与父亲并肩站在风沙之中,目睹着眼前的荒芜与贫瘠。在那一刻,他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内心深处种下了坚定的信念——要将脚下这片土地变成“塞上绿洲”。自此,那把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铁锹,便成为王国林坚定不移的信仰。他时刻扛着这把铁锹,用它一遍又一遍地铲土、种树,循环往复,不辞辛劳。尽管被当地人戏称为“种树疯子”,但身为大队支部书记的王国林,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初心。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种树这一事业,无论遭遇狂风还是暴雨,始终坚守在树苗旁,守护着每一株绿色的生命。在儿子王树苗的“抓周礼”上,小家伙径直向刻有“国林”名字的铁锹爬去,紧紧握住。在这一幕中,“铁锹”成为右玉精神的符号隐喻,展现王家三代人对种树的执着与传承,更彰显了他们对绿洲之境的无限向往。在王国林的祭奠仪式上,为了延续他的志向与心愿,妻子张春梅为其制作了一把“纸锹”,这把“锹”是对王国林“种树疯子”的呼应,是对他未竟之志的坚守和传承,更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理念的具象化体现。

作为一部描绘右玉生态发展历程的影片,由“黄沙”到“绿林”的转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考量。影片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并未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上,而是深入展现了个体与群体在生态保护中所发挥的积极力量。这种因时间纵深感而获得的人文内涵让该电影突破了“生态电影”的表达方式,并借用“铁锹”这一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断裂,让叙事功能得到扩写,获得了传递绿色生态理念的情感价值。这种对于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凝结,完美契合“美丽中国”的理念,不仅让影片构建出完整且深入的生态文化表意体系,更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

《深深眷恋》深刻体现出右玉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守,以及“人定胜天”信念的坚信。这种追求生态自然的精神谱系,正是源于几代右玉人民跨越重重阻碍,赓续接力,方得铸就从0.3%到57%植被覆盖率的绿洲奇迹。“树的命和我的命是连在一起的”“树会老,我也会老,但是我老不过树,就把命交给树吧”,简洁而深刻的台词展现了数代右玉人矢志不渝治理黄沙、改造生存环境的热忱与执着。这种由个体到群体,从历史到当下的艺术处理,超越“种树”的表层叙事,深入情感叙事的机理,挖掘深藏其中的精神力量与情感蕴藉。因此,“铁锹”所传递的,并非仅仅是以身作则,更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崇高使命;所承载的,亦非仅是坚忍不拔的劳动精神,更是守护家园、共筑绿色未来的神圣责任。

(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2024-07-10 □郑 越 电影《深深眷恋》: 1 1 文艺报 content75454.html 1 物象接力 精神传承